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南航观察眼·乐在拾遗|寻“锦”上添“花”之美 担文化传承之任

2023-08-03 16:15 来源: 编辑:在线投稿 浏览量:0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青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应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南航观察眼实践团队聚焦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将南京云锦、绒花非遗技艺作为切入点,以实地走访非遗场馆工作室、采访市民游客、访谈专家传承人、拍摄记录等方式,针对性了解南京市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现状,制作宣传片推广南京云锦与绒花,在实践过程中感悟与体会文化的力量,助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丝织华章,传承云锦

南京云锦,名列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以“灿若云霞”而得名,为中国丝织工艺最高成就,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历史悠久,早在东吴时期,建业(南京旧称)就设立了御府和织室。但在当时,由于产量有限,主要用于进贡曹魏王室。过去,云锦是皇室贵族的象征、中华传统的符号,而今天,云锦是中国与世界的亮点。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宣传海报 童薪颖作)

6月26日,实践团队前往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访谈市级云锦传承人杨建顺大师。

团队成员向大师了解云锦的前世今生、妆花织造技艺,聆听他与云锦结缘的故事,请教年轻人如何更好地为非遗传承发展添砖加瓦。访谈过程中,对于如何传承创新,大师强调四个词,“结合时代”、“守正创新”、“坚持手工”、“年轻一代”。其中,手工织造是核心,杨老师说,“手工织造是云锦的灵魂。”如果离开了手工,云锦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则大大降低。在谈到非遗传承时,大师强调,传承是不易的,现在很少有人能坐的住冷板凳、沉得住气去日复一日手工织造;同时也需进一步扩大云锦宣传力度,创新内容与呈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杨建顺大师 陈雅琪摄)

7月2日,团队成员再度前往云锦博物馆参观,开展关于云锦传承与创新的调研活动。作为南京城的代表性非遗,云锦以其绚丽多彩的图案、卓越的技艺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实践团队对博物馆内讲解员、工作人员、游客进行交流与调研,向他们了解对云锦的认识程度、创新发展建议以及文化喜好与需求等,借此去分析当下云锦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痛点、难点。

(图为团队成员于南京云锦博物馆前合照 杨禺禛摄)

绒情于艺,传承雅花

南京绒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绒花始于秦朝,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际逢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南航观察眼实践团队将历史时针拨回1300年前,走进南京绒花的前世今生。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宣传海报 童薪颖作)

7月2日,实践团队前往绒花工艺品店。在店内,团队成员与店员沟通,了解市场上花式多样的绒花作品,同时对市民游客进行了相关采访,探究绒花在南京市民与游客中的知名度、对绒花技艺的了解度等。

后前往工作室,在姚老师的引领下,团队成员观看手艺师傅制作绒花,了解染丝、劈丝、勾条,打尖与传花详细制作步骤,并亲身上手体验绒花。动手实践后,团队成员才切身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市民游客 孙雨恬摄)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绒花 刘阳摄)

随后,团队与姚老师访谈对话,向她了解讲绒花的创新设计,她表示:“传统纹样和当代审美的结合非常重要,设计出独特而精美的绒花作品往往离不开对现实和绒花工艺本身的观察。”同时,她也对同行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应当摒弃陈旧思想,把这些工艺的真正内核向外传递下去,并且与国际接轨,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传统工艺品。”

(图为团队成员于绒花工作室前合照 路人摄)

非遗传承,青年担当

线下走访调研全面结束后,实践团队基于线下调研素材与拍摄素材,团队线上分工完成实践调研报告、微信推送、宣传视频等,致力于进一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非遗影响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提高传统非遗文化在现今主流文化中的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多样发展贡献力量,展现南航学子弘扬传统非遗文化使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开会讨论视频脚本 陈君瑶摄)

同时,团队成员记录下实践经历,留下属于自己的实践日志、心得感悟,进行活动分享。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实践心得)

实践的脚步虽然停下了,但传承与创新还在继续。非遗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青年,应该承接和传扬好非遗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同时,作为年轻一代,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新,让非遗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不仅是传承人,更是创造者,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发扬创新。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向更多人传播非遗文化,让更多人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非遗既是我们的文化滋养,也是我们的文化责任,我们有义务把它继承好,宣传好,发扬好。让我们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通讯员 陈君瑶 杨星茹)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