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文化里的春晚 自信路上的中国

2024-02-27 10:35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穿新衣、吃团圆饭、走亲访友、收压岁钱……最有年味的记忆莫不是家人团聚,守着岁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陪伴国人走过四十载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有了更多的看点,从杂技武术到歌舞和京剧,亦或是“龘”字出圈掀起的汉字文化热,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台献艺,春晚让文化自信有了具象化的表达方式,也成为了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文化符号。

树高百尺,其根必深;路行千里,其志必坚。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是构筑文化自信的基础。一种优秀的、卓越的、好的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足以推动邻里关系和谐、社会治理有序、文明兴旺发达、家国繁荣昌盛,即使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消逝磨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始终在人们的内心薪火相传。这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春晚上的演员再现“妈祖”扮相,网友评论“没有一个福建人舍得换台”;当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期间,不少影院变成了“大型背诗现场”;马面裙成为“龙年战袍”,曹县卖了3亿元仍供不应求,纵使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服饰等跨越千年,当熟悉的律动和画面呈现,国人骨子里流淌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认同依然会被唤醒,这便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文化既要回应时代所需,更应引领时代发展。文化自信期待更多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曾几何时,传统文艺难以俘获年轻观众的芳心,一度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陷入“没落”的困境。究其原因,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关键,简而言之,不是观众不喜欢,而是“打开方式”出了问题。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传统根脉与当代律动结合,正所谓“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一方面需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应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以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近年来,我们看到愈来愈多的文化“出圈”现象,火爆方式更是不拘一格,无论是听董宇辉讲经典书籍、聊历史人物,还是欣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精彩亮相,曾经的“老古董”不仅成为当代人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了文化自信生长的沃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是促进一个国家兴盛、民族发展的基本持久力量,守护好、传承好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江北新区长芦街道吕会荣)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