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22-09-29 17:13     编辑:陈慢慢     浏览量:

千年名城是苏州大学的家园,百年名校是苏州城市的名片。 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校地双向赋能创新举措,着力构筑学科生态新高地、引才聚智强磁场、文化传承金招牌,努力为助推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

千年名城是苏州大学的家园,百年名校是苏州城市的名片。

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校地双向赋能创新举措,着力构筑学科生态“新高地”、引才聚智“强磁场”、文化传承“金招牌”,努力为助推城市发展贡献“苏大力量”。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深化产学研互动互融

日前,由苏州大学参与的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获批,这是苏州第二个立项建设的省级创新中心。苏州大学作为唯一高校共建单位,其电子信息学院光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与其他5家企业一起,在智慧海洋领域破浪前行。

“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桥头堡,使命在肩。”在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沈纲祥看来,高校科研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前瞻性、操作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成果。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创新意识,通过申报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学术研究项目,建立良好的“内循环”学科生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与华为、亨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构建高校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外循环”联动机制,以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发展,补齐基础理论弱项和技术创新短板,促进产学研互动互融发展。

变革永无停息,走在时代前沿,引领科技风向,须具备超前思维、超强胆识、超常举措。为此,沈纲祥一直带领团队在光通信领域不懈奋进。

如今,光纤入户已成为家庭宽带主流接入方式。然而,随着智慧家庭应用的蓬勃发展,如何为用户提供稳定无死角的家庭宽带网络环境,成为光通信行业面临的又一大考。这些年,沈纲祥带领团队与华为等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开展面向F5.5G时代的“光纤到房间”技术研发。面对持续的光改升级,团队不断为技术革新提供理论支撑。“科研无止境,我们每日都在‘小步快跑’,希望能走在学科前沿,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实现科研报国的理想。”沈纲祥说。

近年来,苏州大学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发展战略,瞄准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抢占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五年来,苏州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205项,参与国家型号任务“风云三号”08星和“大气二号”卫星温室气体监测仪光学系统研制,在真空蒸镀技术、触觉传感器等技术上提供科技支撑,攻克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关键技术,在放射生物学研究、光电器件、“零碳”“负碳”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创新引才聚智机制

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融

“创新在苏大,创业在苏州。”这不仅是苏州大学一贯的引才聚智理念,也让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刘庄多年来受益其中。

2009年,刘庄正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生物材料研究领域初露头角,但他毅然决定回国。在对比了多所高校的科研氛围及创业环境后,刘庄选择了苏州大学,他坚信这里会有更好的发展。来到苏大后,刘庄很快便启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逐渐组建了一个跨越材料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刘庄先后获得国家杰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科学探索奖”等奖项。

“作为科研人员,应重视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刘庄介绍,近年来,苏州大学不断在推动人才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用功发力,大力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教授离岗创业制度,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了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三年前,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希望能让一项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到产业端,形成产品,最终让患者受益。苏大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让人才与科技、学科与产业、大学与城市实现了融合发展。”刘庄感慨。

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多年来,苏州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精细用才,形成科学合理的金字塔式人才发展体系。在省市级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有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基础上,为各阶段、各层次人才的持续汇聚、成长、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使“高端更尖端、青年更拔尖”,多方携手共同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而作为名城名校发展战略中的关键,苏州大学以最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最优异的贴心暖心服务,最优惠的人才政策扶持,也为人才搭建了施展身手的宽广平台。目前,苏州大学会聚了包括17位院士在内的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20人次。据统计,超过70%的高层次人才来自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已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精英人才、优秀青年学者汇聚的高层次人才梯队。

文化浸润塑形铸魂

护城市文脉共建共赢

漕运古道、舳舻千里、渔火延绵、船桨成歌……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流动的历史文脉。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2018年以来,苏州大学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苏州分院、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聚智围绕“活化”大运河文化宝库“谋篇布局”。

运河承文脉,十景绘姑苏。为了实现大运河资源的多维度保护和运用,有机串联苏式美学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通过“运河十景”展现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多年来,苏大运河院定期深入一线调研,组织召开多方专家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用绣花功夫研究活化传承的具体路径,在生态治理上铆足干劲、久久为功。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近年来,苏州大学始终致力于做好吴文化及江南文化传承文章,修复城市肌理,活化人文想象。学校成立了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着力提升中国昆曲评弹的历史理论研究,引领中国昆曲评弹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传统文化工作坊”获评教育部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展示榜首,“江南丝竹”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与此同时,苏州大学积极构建理论研究向决策咨询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依托东吴智库连续8年打造“对话苏州”品牌活动,把脉苏州发展,建言咨政实现聚集效应。

展望下一个五年,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表示,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改革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坚定不移地走好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路。

原文地址:http://jsnews.jschina.com.cn/sz/a/202209/t20220928_3084906.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66066101,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