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常乐之州!常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记者 李梦雅 刘国庆 张敏)常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江南名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了享誉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近年来,常州更是抢抓机遇,聚焦中心任务实干,无论是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还是民生事业,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2019年,常州全市GDP总量达7401亿元,人均GDP超过2.3万美元,列全国城市第9。

△ 常州港 王康/摄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格局中,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常州将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推动“五大明星城”建设,奋力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民生保障水平上走在前列,用实干回答好“全面小康之后路子怎么走”。
书记说小康
常州市委书记 齐家滨
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落实“三个走在前列、一个积极探索”工作要求,用实干回答“全面小康之后发展路子怎么走”的重大命题,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城市大观——软件园周边
智造之都
持续发力,打造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一块长12米、宽2.4米的集装箱底板通过输送平台送到排列在两边的10台机器人前,一名操作工人按下按钮,10台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地找到各自的焊接点,一幅火花四射的劳动场景跃然眼前。
这是今年3月初,在常州新华昌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里的一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同样的一道工序,原来要用10名工人,现在只需1名工人。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和复工复产的重要节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用工压力。

△ 新誉集团生产车间
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中,常州一批“无人工厂”“数字车间”大显身手。此外,常州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政府、信息和软件服务商、生产企业共同构建并完善“云端”联防联控体系,企业复工复产得以有序精准可控推进,打造城市数字化抗疫新模式。
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常州这座城市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持续发力分不开。
近年来,常州凭借在轨道交通、输变电、农机、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强大工业制造基础,不断提升制造业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速锻造智能制造“新名片”。截至2019年底,常州共有100个车间通过江苏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认定,全省排名第三。常州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更是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渗透,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跃升面临重大机遇。
在前不久举行的常州两会上,常州市提出:将积极抢占新基建风口,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突出制造装备数字化换代、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工厂企业网络化发展;加速壮大高端装备、绿色精品钢2个两千亿级,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电力装备5个千亿级,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及新型医疗器械、新型纺织服装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母”;主动对接资本市场,组织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推动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扩容升级。

△ 红梅公园
培育“隐形冠军”,推动产业升级创新发展
乘坐中国高铁,脚底踏的、身体坐的和抬头看的内饰产品,有70%-80%产自常州今创集团;全球每三只正牌手机,就有一只手机的受话器、扬声器、马达等来自常州瑞声科技……
“隐形冠军”企业块头小、不知名,却是产业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基石”,培育一批关键行业“隐形冠军”对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常州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更是“隐形冠军”集聚地。高凯精密、安靠智电、苏文电能、遨博智能……200多家“不知名”的行业“小巨人”,分布在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细分领域,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50多个,持续刷新常州制造、江苏制造、中国制造的实力。
如果把常州的“隐形冠军”比喻成金字塔的塔尖,塔基必然是广大的科技型企业,背后则是常州瞄准“专精特新”,破解创新资源对接、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有效支持等瓶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沉淀。
以科技长征和展洽会为引领,常州连续10多年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成功探索实践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科技创新“常州模式”,有效整合、集聚、融合全球创新要素,建设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2019年,常州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常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列全国第16位、地级市第3位。
2020年,常州提出,将聚焦新经济“新基建”攻坚,加强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项目引建。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健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教创新明星城。
宜居之城
下足绣花针功夫,让城市耐得住细看
宜居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畅通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宜居之城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9年9月21日,备受市民期待的常州地铁1号线开通,常州成为全省第4个迈入“地铁时代”的城市。
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和江苏中轴线上的常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机遇之下,常州抢抓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窗口期,积极主动地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之中。

△ 东高架枢纽
根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常州将逐步形成包括“两纵四横”高铁干线网、“三纵四横三环”主干高速公路网、溧阳“米字形”高速公路网、金坛“十字形”高铁网和“公铁水空一体化”的新北综合港务区等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今年,常州还将加快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溧宁高速、常泰长江大桥等十大工程,确保常宜高速、溧高高速、360省道溧阳段建成通车,青洋路高架二期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常溧高速南北延伸、镇杭铁路、常泰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着力打造江苏中轴主枢纽。
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是困扰许多城市的“顽疾”。今年4月底,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会同钟楼区城市管理局、常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钟楼大队,开展为期3个月的中心商圈非机动车停放集中整治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美化“龙城第一商圈”。
敢于向城市治理难题开刀,常州一直在努力。今年5月1日,常州首部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常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常州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解决了文明行为规范工作中“无法可依”的局面。
2017年,常州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并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文明城市。
站在新的起点上,常州提出要以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为目标,用精细的匠心、下绣花的功夫,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强化市、区两级城市管理权限的责任落实,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管理好一草一木、统筹好一村一庄、整治好一街一巷,让城市“经得起远眺、耐得住细看”,让更多的企业家和精英人才创业在常州,更“乐居”在常州。

△ 常州中华恐龙园 王康/摄
常乐之州
实施“旅游+”战略,建设文旅休闲明星城
被誉为中国版“奥兰多”的常州,主题公园集聚。其中常州中华恐龙园景区今年将迎来20岁生日。
从最初以古生物科普为核心的中华恐龙馆到如今文旅和休闲叠加的环球恐龙城,“恐龙创意文化”在常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今,这座庞大的“恐龙王国”足迹已遍布全国。
近年来,常州旅游凭借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创新精神,通过发掘传承文化资源、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融合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创造型”发展新路。
2019年,常州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8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200亿元,同比均增长1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6%,旅游经济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目前常州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建成3家5A级景区和10家4A级景区,5A级景区数量仅次于苏州、无锡,名列全省第三。
无中生有恐龙城、小题大做天目湖、点土成金古淹城、借题发挥大佛塔、虚实结合嬉戏谷、移花接木盐湖城、花好月圆西太湖、人文荟萃古运河……这些知名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常州打卡。

△ 东方盐湖城
文旅产业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互促互进。今年,常州提出了加快推进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努力打造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
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表示:“建设文旅休闲明星城,带动的不仅仅是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更能倒逼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再上新水平,营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的品质和人气,吸引更多企业、人才来常创业。”
为强力推动常州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各项任务落地落实,5月11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常州市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今后三年,常州将对标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用景区的标准打造城市,用游客的眼光经营城市,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补齐城市旅游、夜间经济、淡季产品等方面短板,打响“开吴之地·名士之都”“江南门户·运河名城”“三杰故里·红色名城”“百年工商·智造名城”四大文旅核心品牌,构建“乐园之都”“闲逸山水”“美丽乡村”“食美常州”“康体颐养”“亲子研学”六大特色产品体系,培育新型旅游业态,狠抓大项目大企业。
到2022年,努力实现常州全市旅游总收入超1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让旅游业成为常州全市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 特色田园乡村别桥镇塘马村
积极探索
小康村再升级,要做美丽乡村的新样板
常州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申浦河边,李永杰拿着手机给靓丽的民宿拍照,发在朋友圈里,引来一片点赞。李永杰二层的老房子被村里统一征收后改造成了民宿,预计年底前对外营业。“好久没回老家,这次回来一看,完全大变样!”李永杰惊喜地说。
位于常州东北角的牟家村,并不占据交通优势。上世纪70年代,牟家人苦耕农业,全村仅有一家工厂,全村净资产3万元,人均年收入275元。改革赋予了牟家村新的生命,到上世纪90年代,牟家村已跃升成“亿元村”。步入新世纪,牟家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组建了江苏省第一家以耕地和经营性集体资产为总资本的村级股份合作社。2009年,袁洪度接棒担任牟家村党委书记,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将二三产业联动,把高效农业、新农村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2019年末,牟家村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
牟家村的发展可以说是常州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州坚持民生领域“建体系”与“优质量”同步推进,“强投入”与“创特色”同时发力,既拉高平均线,又抬高地平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75%。
常州将围绕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八个更”要求,用实干答好“全面小康后发展路子怎么走”的民生命题。

△ 南山竹海景区
机遇叠加
弘扬常州精神,更加全面融入国家战略
常州处于长三角几何中心,具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当前,“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常州叠加实施,既为常州增强城市发展动能带来重大机遇,也为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打开了新的战略空间。
“勇争一流、耻为第二”,这一常州精神,有历史文化积淀,有发展成就支撑。它彰显着常州人民的鲜明特质,是新时代拼搏奋斗的生动诠释。
常州将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常州精神,更加全面地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江苏中轴”主枢纽和长三角重要支点城市的地位,将常州打造成为串联苏南、浙北、皖南区域联动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增长极。常州市委书记齐家滨说,“我们坚信,有全市人民、广大企业家和机关干部的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一个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新常州一定会展现在我们眼前。”(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常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