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搜题”APP 在徐州学生中使用情况如何?
“拍照搜题”APP 在徐州学生中使用情况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教育APP,暂时下线。
对于家长和学生较关注的“拍照搜题”APP,在徐州市学生中使用情况如何?对暂时下架“拍照搜题”等教育APP,家长、老师怎么看?日前,徐报融媒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徐报融媒记者 李小委 见习记者 苗蓁
调查
教辅搜题工具渗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据学研智库《2020中国K12在线教育移动应用下载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拍搜题库类APP在国内安卓应用平台的累计总下载量为77.55亿次。其中,排名前五的APP分别为作业帮、小猿搜题、阿凡题、猿题库和题拍拍。可见,教辅搜题工具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市区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使用此类搜题APP软件的多是初、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生,以及为孩子检查作业的家长。
该通知印发后,这类APP是否有调整。记者在苹果App Store上搜索“搜题”等关键词,便会出现众多相关APP。其中比较有名的小猿搜题APP更名为“小猿答疑”,不过仍留有拍题功能。在APP上尝试拍照搜索某道中考数学题目,从拍照到答案显现仅需3秒,识别速度非常快。但若是未满14周岁的账号进入时,开启题目解析则需要输入家长的姓名、身份证号,通过“家长认证”后方可获得详细解析。
据了解,此次搜题类APP仅为暂时下线,而非“一刀切”的叫停方式,搜题APP可通过整改满足要求从而恢复备案,线上学科类培训APP获得中小学线上学科类培训许可后,也可在平台补充许可信息,提交恢复备案申请,经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恢复上线。
家长对搜题APP有支持也有反对
今年6月,极光大数据曾发布一张“不同年龄层APP使用偏好度排行”的调研。18岁至25岁的人喜爱打游戏刷视频,26岁至35岁的多关注汽车与直播,46岁以上的中年人在各类新闻软件中游走、关心天下大事。唯有夹在中间的36岁至45岁的人群,手机里装着一水的教育软件。不是拍照搜题,就是作业打卡,抑或是网课培训。而对于这类“拍照搜题”等APP类型软件的使用,家长看法各不相同。
有家长认为拍照搜题功能方便,检查作业效率提高不少。而且随着孩子的年级变化,所学知识等级也在逐渐提升,家长在给孩子辅导时,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今年41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读初二的女儿,数学成绩一直是‘老大难’。之前孩子有不会的题,会先来问我。我们爷俩做不出的题,再通过手机拍照找答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APP设置‘家长认证’,年龄较小的孩子需输入家长的身份证号才能获得解析。”王先生认为,这种繁琐的模式无疑对于平日学习自觉性高,能合理利用APP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平时家长若忙于工作,哪有时间时刻盯着孩子学习。上了初中的学生,本应开始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将搜题APP作为伙伴而不是偷懒的工具。”
但是也有家长认为此类APP会让孩子产生惰性思维,具有非常大的隐患。家长黄先生称,他从来没有给孩子使用过此类APP。“现在,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途径。对于科学便捷的学习工具,应会合理运用。而对于一些易于滋长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工具,则应保持审慎的态度。在90后、00后大学生的童年,没有花样繁多的智能学习工具,但仍敢于探索、乐于钻研。对于搜题APP,除了科学管理,更需要端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 ”矿业大学艺术学院的硕士毕业生赵同学说。
老师
下架“拍照搜题”
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教育部宣布暂时下架“拍照搜题”等类型APP之后,很多老师对此拍手称快,认为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学生只要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就可以迎接各种新题型的挑战。
解放路小学张文强老师表示,“拍照搜题”类APP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学生辨别能力薄弱,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学生不愿深入思考的惰性,不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暂时下架,整改到位,通过审核后再恢复备案,非常有必要。同时,学校要加强调控,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精心设计作业,减少布置偏难怪题,让学生经历主动思考,小组合作的过程,而不是依靠“拍照搜题”这种所谓的捷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线上拍照搜题APP的作用,就是把鱼直接送到孩子手上,会让学生躲避独立思考,长此以往逃避困难就会形成习惯。湖滨中心小学经路路老师认为,让孩子自己学,自己思考,遇到不会的题可以翻开书本找破解之法,这样才能巩固知识点,做到真的学懂学会。同时,孩子可以向老师求助,向同学请教,这样的主动学习,也是“双减”政策下所有老师、家长期待的。
鼓楼区杨西小学郭胜老师则表示,孩子做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也是课堂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动脑去思考,去验证课堂所学知识和内容,练习也是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动脑子去找答案,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如同让孩子动脑练习加减乘除运算,孩子不想着如何计算,而是直接用计算器计算,虽然答案是对的,孩子根本上还是不会计算,也不能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一旦养成惰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孩子思维,更不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
■■记者手记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
接纳孩子作业不完美
“双减”政策下,课外辅导机构纷纷叫停,不少家长通过网课的形式进行辅导,加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线教育成了大势所趋,教育APP应时而生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教育部加强对教育APP的监管,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教育APP乱象,促进教育APP、在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作业是反映学生听讲、吸收、思考、复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拍照搜题”的功能从表面上解决了学生“完成”作业的问题,但它却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以作业表面的虚假华丽掩盖知识、思维的真实缺陷,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接纳孩子作业不完美,给孩子进步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展现真实的学习状态会更有价值。
此类作业APP的暂时下线,有助于家长认识到不良学习方法对孩子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伤害,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学习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发挥作业、试卷的评价功能,更有助于发现学生亮点、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许多作业APP提供不良学习方法,以“多、偏、难、怪”为噱头,误导家长教育理念,兜售学习焦虑,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违背了“双减”目标,有必要对其进行清理与整改。家长应看到国家的决心和力度,主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共同呵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