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当弄潮儿 奋力挑大梁|扬州:“三个名城”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答卷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考察,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与市民群众亲切交流时深情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发展动能。
如今,运河之畔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建成开放的文化新地标,已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成为展现千年古城新时代活力的生动缩影。2021年,扬州在第八次党代会上确立了聚焦“三个名城”建设的五年发展目标,如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从6013亿元到今年预计超8000亿元,人均GDP跻身全国城市前2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00家……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十四五”以来,扬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三个名城”建设为总抓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产业科创的动能持续增强,文化旅游的魅力愈发彰显,生态宜居的底色更加鲜明,“好地方”扬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产业科创名城:动能之变
过去五年,扬州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动能变革。
“613”产业体系是这场变革的骨架。扬州锚定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和13条产业链,全市工业开票销售已突破9000亿元大关,正全力冲刺工业开票销售、地区生产总值“两个万亿”目标。
在中航机载共性技术工程中心(扬州)实验室,28岁的工程师张欣测试着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他见证了扬州航空产业“从无到有”的蜕变。“五年前这里还是一张规划图,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机载系统研发链条。”他指着窗外的航空产业园说,“我们研发的部分机载电子系统,未来将配套装备在国产大飞机上。”
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并进。短短五年间,扬州航空产业从零起步,已集聚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在新扬公司车间,技术总监李伟调试着无人机复合材料生产线。这家从传统建材转型的企业,通过建设研发中心成功切入航空配套领域。“去年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实现了无人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核心技术突破。”他介绍,“这条生产线满产后,预计将占据国内中小型无人机结构件30%的市场份额。”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活水。扬州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的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全国首部地方产业科创促进条例。同时,锚定“一产业集群一科创平台”“一龙头企业一科研机构”的发展思路,以高能级平台载体引领创新策源。揭牌设立市域科创中心,为科技项目招引、骨干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提供配套支持。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扬州连续12年出台服务企业“2号文件”,健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等机制,2024年营商环境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文化旅游名城:古今交融
扬州,承载着2500多年建城史,正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名片,是扬州的文化金字招牌。清晨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青砖小瓦的传统民居飘出袅袅炊烟。这条多年前坑坑洼洼的破旧老街,经过坚持不懈的“文火慢炖”,如今已成网红文化街。
由闲置老宅“变身”而来的仁丰里“诗鱼书院”,依托扬州非遗雕版印刷技艺开设体验馆。如今小院每天接待上百名游客。“政府支持‘微更新’,保留了老宅格局。”主人于先生一边指导游客拓印年画一边说,“我们通过非遗体验、研学活动等实现了稳定营收,真正达成非遗的‘活态传承’。”
扬州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出仁丰里、皮市街、广陵路等各具特色的街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实施,完整保护5.09平方公里明清历史城区。前不久,经过更新治理后的小秦淮河恢复通航,市民泛舟在“桨声灯影”中聆听古桥故事。“儿时从太平码头坐船抵瘦西湖的记忆,如今又回来了。”70多岁的张阿姨感慨。
生态治理为文化复兴开辟空间。上世纪80年代的三湾片区曾聚集80多家重工业企业,对运河生态造成严重破坏。2015年启动生态修复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如今的三湾公园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园内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封顶,建成后引入多元业态,预计年增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文旅融合是扬州文化名城的活力之源。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让这里成为文化旅游城市“顶流”,2023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次首次突破1亿、创历史新高。2024年,扬州累计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1000多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近两成,旅游总收入超1000亿元。今年9月,尘封多年的重宁寺携200余件文物开门“晒宝”,文物活化为文旅融合再添新篇。
生态宜居名城:诗意栖居
“人生只爱扬州住”,古人的诗句道出扬州宜居的特质。如今的扬州,全力守护“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意画卷。
水,是扬州的灵魂。全市水域面积约占三成,拥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丰富资源。清晨的廖家沟中央公园,护渔员老周划船清理水面漂浮物。他从渔民转型为生态守护者,见证着环境变迁。“现在水质达到Ⅱ类,十几年没见的银鱼又回来了。”他欣慰地说。
扬州制定“一湖一策”方案,加强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目前,三大湖泊沿岸3公里范围内完成“三退三还”,建成十大生态中心,自然湿地保护率达71.5%。长江干流扬州段89.6%的岸线被划为保护区域,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绿色发展是坚守的路径,为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当地累计将化工企业从586家压减至93家。
民生关怀是宜居城市的根本。扬州连续24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完善全生命周期民生保障。在广陵区文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8岁的李奶奶在做康复训练。这个由老旧厂房改造的社区养老机构,配备智能照护系统,为周边200多位老人提供便利。“走几分钟就到,吃饭、医疗、娱乐都方便。”她笑着说,“孩子们在外地工作也放心。”
此外,扬州在城市重要区域匠心打造18条儿童友好街区,以适幼化改造勾勒成长乐园;针对青年群体出台“人才新政15条”“青年人才20条”等政策礼包,用真金白银与贴心服务留住青春力量;同步建成235个颐养社区,让“老有所养、幼有所乐、青有所为”的民生图景在古城落地生根。
在“三个名城”建设的征程上,“好地方”扬州正以科创为楫、文化为帆、生态为舟,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