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让老百姓信任“家门口”的好医院!苏州医改一年,“专家跑”“数据跑”替代“患者跑”

2025-11-12 10:30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高嵘心中时刻有种“危机感”:“数据不会骗人。前几年,我们每年有超过20%的肿瘤患者,提着片子、带着积蓄,舟车劳顿地选择去上海、南京的大医院去看病。”

这份“危机感”,并非个例。如何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破解看病难题?苏州按下改革快进键。2024年9月,苏州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验田”。一年多过去了,改变正在发生。

筑牢生命防线:

从“不敢救”到“能兜底”

“这是生存的本能。”高嵘在采访中坦言,“病人用脚投票,如果我们技术不行、服务不好,人就走光了。”这种“危机”如何化为“生机”?

改革的第一刀是打破医疗机构间的无形的“围墙”——以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6家成员单位结成“一家人”。不仅推行行政、人员、财务等“八统一筹”管理,还在大新镇、锦丰镇等医共体单位设立肿瘤联合病房,派驻副高以上职称医师常驻。

变化,最先体现在与死神赛跑的急诊室里。“要是没赶上基层医院的急救和转诊绿色通道,我这条命可能就没了!”59岁的程先生回忆起前段时间自己突发心肌梗死的经历,仍后怕不已。当天他在单位开会时突发胸痛,被同事紧急送往张家港大新镇人民医院,做心电图时突然失去意识、心跳呼吸骤停。危急时刻,大新镇人民医院迅速启动急救流程——基层医生先开展心肺复苏稳住生命体征,同时通过医共体双向转诊系统,将程先生的病史、检查数据同步至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时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患者转运到院后,20多分钟便完成血管开通手术。“以前基层医院遇到心肌梗死患者,只能等救护车送市区,现在通过联合病房和远程会诊,能第一时间启动急救,为患者抢出黄金时间。”张家港大新镇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说。

数据印证了基层的“底气”提升。在苏州工业园区,以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独墅湖医院)为核心的“1+11+X”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更是将资源共享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该院打造的检验、影像、心电、病理、消毒供应“五大区域中心”,累计为基层提供检验17.3万份、影像诊断9.02万次、心电诊断6.3万人次,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级医院的精准诊断。“之前做CT要提前一周预约市区医院,现在在社区开单、上级医院读片,当天就能拿结果。”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沈师傅说,不久前,他因为突然的头晕心悸在社区就诊,通过双向转诊系统,20分钟内就完成与独墅湖医院的信息同步,确诊冠状动脉堵塞后及时得到治疗,省去了重复检查的麻烦。

记者了解到,目前苏州已建成14个城市医疗集团、1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08个专科联盟,通过“专家跑”替代“患者跑”,让优质资源沿着医联体的脉络,精准下沉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改革一年多来,数据悄然发生变化:张家港市基层首诊率达65.41%,在交通便利的长三角,能将近90%的医保资金留在本地,已属不易。

赢得医患信任:

从“要我留”到“我要留”

“我们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基层真正做强,让老百姓信任基层。”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章鸣林说,“未来在苏州就医,我们设想的是,预约、检查、缴费、出入院可以一站式办理,流程更优,不用再在医院里跑来跑去。得了重特大疾病,各家医院都可以一键发起全市专家会诊,服务能力更强。出院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能够及时跟进做好康复、随访等健康管理。总之,就是要让群众‘进院更放心、在院更舒心、出院更安心’。”

这种信任,在88岁的朱奶奶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在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合病房里治疗糖尿病并发的脑梗,如今已能下地行走,说话也清晰了不少。“去市里大医院,孩子得请假,路上来回一小时,折腾不起。现在好了,专家每周都来,用的药、治疗方案跟大医院一模一样,走几步路就到了,花钱还少。”朱奶奶拉着查房医生的手,满脸是笑。

特色专科建设成为留住患者的“磁石”。“每周从南京开车来相城泡中药浴,再麻烦也值得!”42岁的谭先生被银屑病困扰数年,自从找到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皮肤科,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心的中药浴疗、308准分子激光等特色疗法,吸引了无锡、南京等地的患者专程前来。

在优质医疗资源密集的苏州,基层医疗机构要突围,必须走“小而精、专而强”的特色化道路。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相城区核心区,周边环绕多家三级医院,却凭借皮肤科这一“王牌专科”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心开设皮肤内科、外科、中医皮肤科等5个专科门诊,配备M22超光子、点阵激光等35台专科设备,年门急诊量突破11万人次,填补了相城区皮肤科住院与急诊服务的空白。“我们有独立制剂室,能生产复方乳酸涂膜等6种自制药,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中心皮肤科主任徐欣介绍,68岁的无锡吴奶奶曾因带状疱疹剧痛难眠,经“中药湿敷+红光治疗”后,5天就明显好转,如今她还会介绍病友前来就诊。

打造智慧翅膀:

数智赋能让就医体验优化

提升基层能力,光靠“专家跑”是远远不够的。苏州医改的另一个翅膀,是让“数据”和“AI”跑起来,通过数字赋能,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手机上就能查体检报告,AI还会提醒我血压偏高,太方便了!”在苏州工业园区,居民通过“健康园区”APP,可实现预约挂号、检查互认、报告查询“一网通办”。这背后,是苏州医疗健康数智赋能工程的扎实推进。

2025年,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正式启用,汇集“三医”数据超千亿条,为诊疗决策、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基层医疗机构,智慧医疗自助机已成为“标配”,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能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完成门诊结算;医生通过“心电一张网”,可实时调取患者既往心电数据,实现心血管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24年启用“心电一张网”以来,已完成远程心电诊断4108份,阳性检出率达93%;独墅湖医院的AI辅助诊疗系统,能为基层医生提供用药建议、病理质控,助力提升诊疗同质化水平。

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在赋能苏州卫生健康“获得感”。据悉,苏州正推进“AI个人健康助手”建设,通过分析居民历年体检报告、就医记录,生成个性化健康画像;同时开发“AI全科医生”,完成预问诊、辅助诊断等流程,解决基层医生“时间少、能力不均”的问题。在张家港,肿瘤防治中心还引入AI大模型,日均筛查医疗数据300次,准确率达96%,同时中心还将高危人群纳入三级联动管理。

在苏州工业园区,居民沈先生亲身体验了什么叫“无缝衔接”。今年8月,他在苏大附四院(独墅湖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当天,主管医生在征得他同意后,轻轻点击鼠标,他的完整病历信息就通过双向转诊系统,“一键下转”到了他所在社区的金鸡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们正在大力推进市级AI能力中心建设。预计在10月底,我们的‘AI全科医生’将在基层全面推广。”章鸣林介绍说,“这并不是要取代我们的医生,而是要成为基层医生的强大赋能工具,最终目的是让苏州的老百姓,无论在哪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能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化的辅助诊疗服务。”

创新服务模式:

从“管看病”到“管健康”

苏州医改最深层的改变,在于医疗服务理念的根本转变:从被动地“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主动地、全周期地“以健康为中心”。

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肺癌患者李大爷对自己的“抗癌导航员”——个案管理师吴丹妮充满了感激。“刚确诊时,感觉天都塌了,一堆检查、治疗方案,脑子全是乱的。是小吴一步步带着我,见哪个医生、做什么检查、治疗中可能有什么反应、回家怎么吃怎么动,她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耐心给我讲清楚。”李大爷说,“她不只是个护士,更像是我抗癌路上的‘专属导游’和‘心理支柱’。”

这种创新的“专科医生+个案管理师”双人导航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周期、精细化闭环管理。中心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已签约管理了2622例像李大爷这样的患者,随访率达到了100%。2025年3月,平台更是引入了先进的医疗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起“智能预筛—精准分诊—动态追踪”三级防控体系,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准确率高达96%。

在大新镇,“小积分”正在撬动“大健康”。糖尿病患者李阿姨不仅用健康积分兑换过毛巾、牙膏,更重要的是,她在参与积分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现在参加健康讲座、按时服药、坚持走路都能积分,我们几个老姐妹互相提醒,比着谁的积分高,不知不觉就把健康生活的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名为“和美新健康”的居民健康行为积分项目,已发放了726张积分卡,成功地将家庭医生签约率提升了18%。

“我们的理念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要从‘等病人上门’向‘防筛诊治康管’一体化主动服务转变,从‘各看各病’向‘联合看病’转变。”章鸣林多次强调这一观点,“苏州前期已经通过数据治理,将筛查出的127万糖尿病患者和325万高血压患者信息,定向推送到了全市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就是要倒逼我们的基层医生、家庭医生团队,主动去管理,主动去服务,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未来的绩效分配,也要从‘多劳多得’逐步转向‘优劳优酬’。”

苏州医改这一年的探索,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位在社区康复的患者说:“以前生病总想着往大城市跑,心里慌得很。现在知道了,好医生就在家门口。这份踏实感,比什么都强。”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1/t20251112_s6913c4a7e4b090b8cd409b09.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