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思考|不只是金牌,江苏羽球青年女团登顶背后有着更深层逻辑
当秦添悦/史思宸在十五运羽毛球青年女团决赛中拿下决胜双打,江苏队3比1击败广东队成功登顶,张乐瑶、徐文婧等年轻队员用敢打敢拼的表现,兑现了江苏羽毛球数十年积淀的青训成果。这块金牌不仅是赛场上实力的硬核证明,更清晰展现了江苏省体育局、南京体育学院与国家队协同发力的保障体系,以及江苏羽毛球梯队建设从基层到顶层的真实实践路径。
江苏羽毛球梯队建设的扎实成效,始于江苏体育部门主导的系统化布局。以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为核心,江苏构建了覆盖校园、区县、省市的全链条选材培养网络,学校通过训练营形式,集结教练员、运动员开展技术教学与趣味训练,既夯实基础又激发兴趣。体育部门还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推动市县形成特色化培养格局。不仅设立专项支持,保障各级梯队的教练配备、场地建设与赛事组织,更建立“年度考核+动态调整”机制,让市、省两级集训无缝衔接,确保优秀人才在成长路上不被埋没。正如江苏队教练刘永所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基层训练沉淀,更得益于领导重视与体系化支持。
作为江苏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南京体育学院为羽毛球梯队提供了专业化、科学化的成长土壤。学院依托乒羽学院的优势资源,形成“训、科、医、教”一体化培养模式,不仅走出了石宇奇、陈柏阳等现役国手,更培育出夏玉婷等世界冠军,截至2025年已累计培养121位世界冠军,成为梯队人才的“孵化器”。
在青年队员培养中,南体既注重技术精细化打磨,邀请退役国手与资深教练组成教学团队,从基础动作到战术运用逐一指导;更坚持“体教融合”,平衡队员的文化学业与训练需求,让运动员在提升竞技水平的同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让青年队员受益良多,正如夺冠功臣徐文婧,从地方梯队逐步成长为亚青赛、世青赛冠军,最终在全运会赛场扛起重任。
江苏梯队建设始终与国家队保持紧密联动,形成“输送-反哺”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省体育局与国家队建立常态化输送机制,石宇奇连续五次入选苏迪曼杯阵容、陈柏阳首次参赛便助力国羽夺冠的经历,为青年队员树立了清晰的成长标杆;另一方面,国家队资源下沉赋能,现役国手主动为后辈传经送宝,如张乐瑶赛前就专门向江苏籍国羽主力高昉洁请教经验,获得针对性指导。
国家队的先进训练理念与赛事经验,也通过教练交流、集训联动等方式融入江苏青训。石宇奇、陆光祖等江苏籍国手在国际赛场的优异表现,不仅点燃了青年队员的奋斗热情,更让省队在战术设计、心理建设等方面有了可借鉴的标杆,帮助青年队员提前适应高水平赛事的节奏与压力。
可以说,江苏羽毛球梯队建设构建了一条环环相扣、真实可溯的成长路径。十五运青年女团的金牌,是对这套体系的最佳验证,它不仅见证了年轻队员的成长蜕变,更彰显了体育强省建设中“久久为功”的务实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套经过实践检验的梯队建设模式,必将持续为江苏体育乃至全国羽坛输送新鲜血液,书写体育强国建设的生动答卷。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