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薪火,童手相传——南师大“遗艺古韵”团队景和园社区非遗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2025年8月4日至7日,南京师范大学“遗艺古韵,童绘非遗”非遗+青少年美育教育暑期实践团队在南京市栖霞区景和园社区成功开展为期四天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烧箔画”“竹编风铃”“掐丝珐琅”和“螺钿镶嵌”四项传统手工艺实践,让社区中小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非遗魅力,传承工匠精神。
第一天:箔彩流金,绘出千年匠心
8月4日,活动以“烧箔画”拉开序幕。团队成员王煜璇通过历史图片材料展示,为孩子们讲解金箔锻造技艺的演变与发展。在实践环节,孩子们亲手操作,描摹、涂胶、贴箔、扫箔,一步步将七彩箔片转化为熠熠生辉的图画。
(烧箔画活动合照)
第二天:竹丝织韵,风铃轻响传清音
8月5日,竹编风铃活动如期举行。主讲人张珂珂从竹编的历史讲起,带领孩子们体会“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孩子们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学习“压一挑一”的编织技法,亲手制作出一个个叮咚作响的风铃。
(竹编风铃活动合照)
第三天:掐丝点蓝,金釉流光承古艺
8月6日,掐丝珐琅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燕京八绝”之一的艺术世界。团队成员陶馨馨通过《千里江山图》等经典作品,生动讲述珐琅工艺的历史与美学。孩子们细心掐丝、点蓝,在方寸板面上完成一件件绚丽的珐琅作品,在实践中体会宫廷技艺的精密与华美。
(掐丝珐琅活动现场照)
第四天:螺钿嵌彩,贝影星光映童心
8月7日,活动以“螺钿镶嵌”压轴登场。李一同学通过故宫藏品图像和实物展示,介绍螺钿技艺如何从贝螺化为艺术品。孩子们挑选螺片、定位、粘贴,完成一幅幅闪烁虹光的小作品。活动尾声,孩子们踊跃分享创作心得,称螺钿为“会发光的星星贝”“古人藏在贝壳里的智慧”。
(螺钿活动现场照)
四天活动,四类非遗,八十余件作品,无数声赞叹与欢笑——南师大“遗艺古韵”团队用青春与热情为社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播下文化的种子;孩子们不仅体验手作,更成为非遗的小小讲述者与传承人。非遗之美,在于历史,更在于未来;薪火之传,在于课堂,更在于心间。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