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向违规“升学宴”“谢师宴”说不!
向违规“升学宴”“谢师宴”说不!
当下高考结束、成绩已经出来,甚至有的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发放;中考已经考完,初三学生的考试成绩、读书去向已明;小升初、幼儿园升小学都已经结束,这是一个收获的毕业季,对于学校、老师们来说完成了一次使命,对于家长来说是一次收获,对于学生来说面临新的开始,这个时候,不少人开始蠢蠢欲动,违规举办“谢师宴”“升学宴”以示庆贺。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代由于就业门路少,创业机会几乎为零,经商被视为“下三流”,传承技艺不被人们看好,整个社会风气崇尚考取功名、以功名获取利禄,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或武举考试,以考论英雄。可以这样说,由于时代的限制,在那个时代举办“升学宴”“谢师宴”无可厚非,但也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导致一些年轻人不干实事,天天苦读考试书籍,固执地陷入金榜题名误区,有的甚至考到头发白、牙齿缺还在考试,浪费了宝贵的生产劳动时间,把家里的负担全部转嫁给妇女孩子;有的借举办“升学宴”“谢师宴”敛财;有的借机结党营私、结成朋党小圈子,以达到日后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都是科举时代留下来的弊端。
时代不一样了,有些陋习还需要革除,比如“升学宴”“谢师宴”大可不必举办,主要用于在于一下几个方面,一则,读书是学习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谋求功名利禄的路径,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大可不必为了某一次考试而大摆宴席;二则,大摆宴席是社会弊端,造成物质财富的奢侈浪费,形成攀比、炫富、炫耀等不正之风错误导向,影响社会风气;三则,有的贫困家庭本来就捉襟见肘,再举办几十桌的“升学宴”“谢师宴”,把发展资金、生活费用用于不必要的礼尚往来、吃吃喝喝,说不定还会带账,造成以后的生活更困难更紧张;四则,不少党政干部、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家族人士依然在借“升学宴”“谢师宴”敛财,每举办一次宴席,他们都带有敛财的目的性。“升学宴”“谢师宴”如果不加以制止,优良的社会风气将受到不良习俗影响,腐败的土壤将愈发肥沃。看见,举办“升学宴”“谢师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作风建设息息相关,必须严加管理,逐步淡化和取缔。
近期,在各地纷纷印发了相关文件通知的情况下,仍然有极个别教师违规参加了“升学宴”“谢师宴”,被群众举报,并受到了党纪政规的处分,充分说了几个问题,一是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依然有举办“升学宴”“谢师宴”的势头;二是部分教师对纪检监察部门的提醒视若罔闻,不听从警告劝告,还存在侥幸心理;三是有的在偏僻的农家乐秘密举办“升学宴”“谢师宴”,不仅是家长要提供吃喝,还要悄悄送一些“土特产”以示感激,严重腐蚀教师队伍;四则,在胆大妄为举办“升学宴”“谢师宴”的人员中难免有党员干部、企业负责人,他们借机敛财的侥幸心理也是有的,只要监督一旦存在盲区的,他们哪能放过敛财的机会!可以这样说,这些违规参与、违规举办升学宴、谢师宴的功利性、目的性也是“四风”问题的重要推手,是产生新的腐败问题的重要隐患。
近年来,党和国家三令五申反对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操办或参与“升学宴”“谢师宴”,其目的就是驰而不息纠“四风”,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纯洁党风政风作风民风,扫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绊脚石,作为全体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都应该率先垂范贯彻执行,不参与、不举办“升学宴”“谢师宴”,同时还要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和同事、辖区的群众宣传这一规定,抑制“升学宴”“谢师宴”不正之风,同时,纪检监察部门还要开展明察暗访,对凡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不听招呼违规参加和举办的,要严惩不贷并向外界通报,倒逼全体公职人员树立敬畏之心、坚决不参与不举办这些违规酒宴。(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