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教育“真开门”更要“真开干”
组织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群众,涉组涉干工作的公信力源于群众认可。推行开门教育,本质上是将党的群众路线融入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通过拆除“玻璃门”“旋转门”,让群众从组织工作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局外人”转为“共建者”。当干部的成长轨迹向群众“亮底”,当选任标准让群众“参与”,当工作成效由群众“打分”,组织工作才能筑牢最坚实的民意基石,干部队伍建设方能真正实现 “靶向培养”。
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的开门教育还停留在“半开半掩”状态。有的把“征求意见”变成“走过场”:座谈会上群众刚想深谈就被“时间有限”打断,回收的问卷里“不满意”选项被悄悄标注为“无效票”,群众的真声音在“过滤”中变调;有的将“群众监督”异化为“选择性晾晒”:干部的成绩用“放大镜”展示,存在的问题靠“美颜镜”遮掩。这种“只鸣锣不开道”“只开门不扫院”的现象,看似热热闹闹搞“开门”,实则回避了“开干”的责任。背后是“怕麻烦”的惰性思维在作祟,是“官本位”的惯性逻辑在主导。久而久之,不仅会消解群众的参与热情,更会让组织工作失去校正偏差的重要参照。
“开干”的核心,是把“开门”收集的民意转化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效。群众反映“干部调研踩点不踩实”,不能仅在民主生活会上“红脸出汗”,更要建立“整改销号”机制,让干部深下去的脚印成为考核的“硬指标”;群众吐槽“考核指标悬空”,不能只在文件里“修修补补”,更要把“田间地头的口碑”“车间厂房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让指挥棒真正对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开门”收集的“问题清单”,必须转化为“开干”的“责任清单”,再变成群众看得见的“成效清单”,形成“听民意—抓落实—见成效”的闭环。
开门不是“放羊”,开干不能“蛮干”。在扩大群众参与的同时,必须守住组织原则的“底线”。要明确哪些事项必须公开、哪些环节需要听证、哪些意见应当吸纳,既防止随意借“开门”之名弱化党的领导,也避免盲目以“保密”为由拒绝群众监督。唯有在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间找到“平衡点”,在民主集中与民意表达间把握“分寸感”,开门问计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为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说到底,“开门”是姿态,“开干”是担当。组织部门既要有“开门纳谏”的雅量,更要有“真抓实干”的魄力——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干部培养的“靶向标”,使群众的“柴米油盐”化作政策制定的“度量衡”。如此,方能赢得民心、汇聚民力,为新时代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姓名:张晓雪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