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学生胆敢喊校长“下来”!

2025-07-03 09:46 来源: 腾讯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6月24日,西华大学的毕业典礼遇上大雨。

校长原本在雨棚下致辞,因学生的一句“下来”,引发了全网热议。

有网友表示,校领导们毫不犹豫走入雨中,传递了平等担当的教育理念。

也有部分网友质疑学生喊话行为有失对师长的尊重。

代际沟通冲突的缩影

这件事其实是代际观念冲突的缩影。

传统教育理念中,学生对师长应毕恭毕敬,后者的权威地位不可撼动。

当学生喊出“下来”时,部分网友便认为这是对校长权威的公然挑战,不懂礼貌,不知感恩。

可00后网友反驳:“校长站着讲话学生就得淋雨?这是哪门子道理?”

更有人翻出十年前某高校毕业典礼的旧账。同样暴雨如注,校领导在主席台谈笑风生,学生却在操场淋成落汤鸡。

两相对比,年轻一代对“平等”的执念显露无遗。

调查显示,超七成“00后”大学生认为“师生应像朋友般相处”,但有六成的中老年教师感慨“现在学生眼里看不到敬畏”。

在中小学,很多孩子课后直呼老师姓名,甚至当面硬刚老师。

而80后父母中,半数以上支持孩子“挑战权威”。

这样的家长和学生遇上坚守师道尊严的群体,碰撞在所难免。

这场讨论,也让我们在信息时代,更理性地反思教育本质和师生相处之道。

Z世代认为不平则鸣,打破权威的姿态很酷很炫,但是否就要模糊礼仪的底线?

就像这次喊话校长事件中,网友评论的:

没有敬畏心,没有起码的尊重,过份的强调平等,自我意识膨胀,只有进入到社会,才会让他们偿到放飞自我的苦果。

挑战权威,没错。但是,所谓挑战权威,绝不是目中无老少、无大小、无尊长!

对于学校,暴露的问题在于:

有没有给孩子正常表达诉求的渠道?有没有有效的礼仪教育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雨中曲”带来的教育反思

这场“雨中曲”的深意,远超出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

当整个教育界在“个性解放”与“品德塑造”间摇摆时,是否想过:

鼓励学生追求平等,为何总演变成对权威的全盘否定?倡导创新精神,为何常异化为对传统的粗暴解构?

遥想西南联大当年,炮火声中,教授们衣衫褴褛却坚持授课,学生席地而坐听得入神。

没有主席台,没有遮雨棚,但那份对知识的敬重,穿透八十年的时空依然震撼人心。

事件中,校长不急不恼,走下有顶棚的主席台,以“共淋雨”的行动诠释了“平等”的教育理念。

但对于学生,在庄重的毕业典礼场合,用近乎起哄、吆喝的方式,对着主席台喊话能叫礼貌?在校长淋雨时无人递伞和问候,这就是“平等”?

西华大学算得上一所知名高校,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独树一帜,“西华秋韵”获过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还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蜀学院”。

如此重视传统美德和人文素养,却在基本礼仪上如此失水准,真令人“大跌眼镜”。

也有人辩解说,新生代更强调个性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不尊重校长,喊话校长“下来”或许只是一种调皮的起哄。

但是,对于一个接受了四年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是这样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还是让人感到失望和遗憾的。

当“尊师”被曲解为“服从”,“自由”被误读为“无拘”,教育便成了漏雨的帐篷。

真正的教育在毕业典礼之外

校长选择“听话”地走下来,在雨中完成致辞,给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课”。

但无论如何,台上校领导集体淋雨,台下学生穿雨衣、打雨伞“静默”的场景让人如鲠在喉。

无论如何,这不是教育的和谐场景。

与其批评学生“冷血”,礼赞校长“开明”,不如细问一下:

这所学校平日里,民意表达是否畅通,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校长和学生互动多吗?

很多学校、特别是大学校长,基本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大学四年只有在毕业典礼上见到校长的,也不乏其人。

在西华,这种对校长直呼其名、毫不客气的风气,早就有先例。

当年刘清友当校长的时候,曾闹出了“喊话装空调”的风波。

校园里的表白墙、论坛上,到处是学生发的帖子,简单粗暴:“刘清友!我要热死啦!怎么还不安空调?”

不明白学生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表达,也不明白为什么学校长期没能回应学生的诉求。

这种指名道姓的喊话,跟现在毕业典礼上喊话“李校长,一起下来淋雨啊”的手法如出一辙。

所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一个果的背后,都有一个因。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真正的教育不是靠毕业致辞,而是平日里的春风化雨完成的。

一所学校的“插曲”,千百所高校的“明鉴”

西华大学毕业典礼的这场“淋雨事件”,是一次意外的插曲,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反思契机。

它不只属于西华大学,而是属于千万所高校。

它在叩问:

学校在追求排名和高楼的同时,有没有坚守追求大师和育人的初心?

学校在高喊各种口号、注重宣传的同时,有没有把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仪修养落到日常言行中?

这个事件是一面镜子,供所有高校“正衣冠”。

学校在活动组织方面有没有更加注重精细化与人文关怀?

通过细节设计(如准备雨具、优化流程时长)兼顾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让教育场景既具仪式感又充满人文温度。

学校在礼仪文化与感恩意识培养上有没有更加入耳入心?

通过情境模拟教学(如还原典礼场景进行角色互动),邀请师生、校友开展跨年龄层对话方式,理解平等精神和“尊师重道”的内涵,学会共情和表达。

学校在教育生态上有没有营造“允许差异表达,但坚守价值底线”的氛围?

例如通过师生共议校规、设立“成长共同体”等机制,让学生在参与规则制定中理解责任,在多元互动中学会尊重,培养同理心与公共责任感。

教育者需以此为契机,在教育理念和行为实践上实现双重突破。

既不能用老皇历指挥新耕作,也不能让新苗在没有边界的田野里疯长。

学校的品质,不仅仅靠排名和奖项,更要看它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个性”不等同于“任性”,要实现“独立人格”与 “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

校长光有格局是不够的,要把自己淋雨变成整个校园“风雨同舟”的气象。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在暴雨中仰望权威,而是让教育者在阳光下倾听呼声。

真正的教育,不是校长或学生“淋雨”的任性,而是“你若淋雨,我必同行”的默契。

重要的,不是恢复磕头作揖的旧礼,而是重建对“师者”二字的敬畏。

迫切的,不是要对某一方的简单鞭挞,而是校长和学生的双向奔赴。

雨终会停,但留在教育土地上的湿痕,应成为重新犁耕的记号。

原文地址:https://news.qq.com/rain/a/20250703A01B6C00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