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高考进入录取阶段,“内部指标”又出现了!年年提醒,年年有人上当

2025-07-08 12:58 来源: 腾讯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近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高考录取阶段。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设计多种诈骗陷阱。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各地警方及教育部门每年披露的案例看,骗局大同小异,但每年都有考生及家长因对高校招生规则不熟悉,或渴望进入理想院校而上当受骗。

对于关心高考录取情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可以通过省级教育部门官方渠道、报考院校官网等渠道查询,切勿相信所谓的“内部消息”“特殊渠道”。

警惕“李鬼”通知书和网站

近期,部分高校已经公布了今年的录取通知书样式。部分诈骗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并附有“缴费通知”或缴费二维码,诱使考生将学费、学杂费打入指定账户。从往年曝光案例看,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制作较为逼真,往往会突出校徽、学校LOGO、大学地址等,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还有不法分子通过修改域名个别字母,或复制高校官网、官方账号等手段,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App等,发布虚假录取信息、缴费信息等,误导考生及家长。

因此,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首先要确认是否为自己填报过志愿的高校。如果没有填报过相关志愿,基本可以判断通知书是假的。

对自己填报过志愿的高校,也要检查通知书是否正规。正规录取通知书一般由高校通过邮政特快专递(EMS)寄发,除通知书外,还有详细的入校须知、学校信息等材料,内容与高校官网、官方账号一致。若对通知书有疑问,可拨打高校招生办电话咨询。

“内部指标”“特殊渠道”都是假的

对那些渴望进入理想高校的考生和家长来说,骗子往往会假借高校领导、招生办负责人等身份,宣称拥有“内部指标”“特殊渠道”,只要花钱就能让考生低分上名校。部分骗子会特地将自己的头像换成高校校徽,编造“朋友圈”信息等,迷惑考生和家长。

随着骗局升级,“内部指标”“特殊渠道”的包装也越发多样。比如。骗子谎称“向学校捐款能加分”“特殊渠道进入特殊班级”“提供补录名额”等。骗子还会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教育部招生审批表等文件,虚构学生将被录取的假象。

其实,只要听到“内部指标”“特殊关系”,就可以判断遇到了骗子。因为高校招生计划由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招生信息,切勿轻信“交钱买名额”等谎言。

入学前没有“助学金”“奖学金”

对部分家庭条件困难的考生而言,比较关心高校“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为此,部分诈骗分子谎称能帮助考生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甚至要提前发放“奖学金”,骗取考生的个人信息、银行卡号以及验证码,盗刷学生资金。有的还冒充高校或银行工作人员,以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

事实上,在高考录取阶段,高校不会向学生发放“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正规助学金、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审批有严格流程,需要经过学校、承办银行的严格审核;至于奖学金的发放,通常在开学后。无论哪种资金,都不会通过电话办理,更不会有“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索取考生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考生若接到此类电话,可立即与学校或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核实;必要时可报警。

对需要办理助学金或助学贷款的考生,可以向当地教育部门或录取高校咨询具体情况。

原文地址:https://news.qq.com/rain/a/20250708A01UPZ00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