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子重走革命征途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7月6日至1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踏上跨越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四地的红色研学之旅。此次行程沿着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行进路线展开,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与枣园革命旧址、刘伯承工厂、3302工厂、天安门广场及中国航天博物馆,通过实地参观、访谈交流、沉浸式体验,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感悟革命精神,用脚步重走革命征途,用双眼见证历史遗存,在真实的场景中触摸革命岁月的温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续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7月6日下午,实践团队首站从延安出发,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坐落于宝塔山下的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抗战岁月的精神缩影,无数热血青年从这里奔赴抗日前线。馆内展厅按历史脉络铺展,入口处大型浮雕再现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场景,浮雕上的人物神态坚毅,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历经艰难险阻后的坚定信念。馆内斑驳的土枪土炮、破旧的棉衣布鞋、带着补丁的军装与煤油灯,无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艰辛不易;战士们用的旧搪瓷碗和补丁摞补丁的绑腿布,让每一位实践队员都意识到课本里“艰苦卓绝”四个字背后,是无数先辈用血肉与意志堆砌的岁月。这些文物仿佛是历史的证人,见证着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领导全国人民抵御外侮、争取解放的光辉岁月,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前辈们的坚韧不屈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图一 实践队员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团队在此偶遇了来自中国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的实践团队,围绕延安精神的时代传承展开热烈交流,了解到了大家对于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令人触动的革命小故事。在这些交流与故事分享中,伟人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也让队员们明白,革命精神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就藏在这些贴近生活的选择里。在对路人进行采访时,实践团队注意到,纪念馆内随处可见本地的中老年人、学生志愿者主动为游客担任讲解员,他们眼神里的自豪与从容,流露着一种充分的文化自信,让红色文化的传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图二 实践队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采访图片
图三 实践团队与中国石油大学实践队的合影
图四 实践团队与陕西科技大学志愿服务队的合影
7月7日,团队前往杨家岭与枣园革命旧址。这两处地点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核心驻地,见证了抗战与解放战争初期的关键决策:1938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在此驻扎,领导全国抗战走向胜利,部署解放战争的战略蓝图。在杨家岭,朴实的窑洞、菜园、石桌石椅,都带着岁月的温度;庄严肃穆的中央大礼堂内,中共七大的横幅仍清晰可见;枣园里,五大书记铜像巍然矗立,展馆陈列的碑文、文献和照片引人深思。正值小雨,雨中的旧址更显庄重,队员们在湿润的空气中读懂了“不忘初心”的分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共中央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撑起了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参观时恰好响起的防空警报更是提醒每一位队员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图五 实践团队在枣园合影
7月9日,团队来到山西长治的刘伯承工厂实地学习。这座位于山西的兵工厂,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中,由刘伯承、邓小平同志亲自选址建厂,专门生产枪炮弹药支援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关键战役,是中共中央“以战养战、支援前线”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厂区内泛着油渍的老车床、记载历史的文献照片,将大家带回1948年那个“前方打仗、后方支援”的热血岁月,好像能看见当年工人们猫着腰赶造武器的样子。宣誓台上“那年,解放战争的胜利从这里拉开;那月,华北军工与淮海齐名;那日,红旗飘扬在太行山上”的字迹虽模糊,却清晰勾勒出工厂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的汗马功劳。走出工厂旧址,实践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军工不仅是机器与武器的生产,更是信念与智慧的凝聚,正是这种“全民皆兵工”的力量,让中国革命在装备劣势中走出了胜利之路,激励了每一位队员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及军工发展拼搏奉献,投身国家建设的决心。
图六 实践团队参观刘伯承工厂
7月11日,实践团队有幸来到位于河北石家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零二工厂进行参观学习。石家庄的解放是华北战场的重要节点,而这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军工企业,正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见证了新中国国防工业的起步与发展。由于保密原因,团队没有机会进入厂房参观,而是通过纪录短片与交流会了解工厂发展与沿革,并与3位无人机部门的同志深入交流,近距离感受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实践。在交流后,团队成员被他们的务实与坚韧打动。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们乐观向上,在机械的轰鸣中寻找自己的节奏。有人钻研技术,有人踏实奋斗,他们鲜少抱怨,而是用双手创造价值,以创新书写新时代的答卷。这份质朴的奋斗精神令每一个人敬佩,也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何为军工报国,认识到“强国有我”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人用双手书写的答卷。
图七 实践团队在3302工厂的交流会
图八 实践团队与3302工厂工作人员的合影
图九 3302工厂工作人员给实践队的留言
7月12日,团队来到了北京天安门广场,鲜红的国旗在风中舒展。这里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历经28年奋斗、从延安窑洞走向胜利巅峰的象征。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进京赶考”,最终在这里宣告新中国成立,完成了从革命战争到国家建设的伟大转折。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在阳光下轮廓分明,默默诉说着人民大众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中做出的伟大牺牲与奉献。鲜红的国旗在风中舒展,让家国情怀有了最具体的模样。望着城楼上的标语,仿佛回到1949年那个“雄狮觉醒”的时刻。从延安窑洞到北京城楼,这条路凝聚了无数牺牲与奋斗,队员们心潮澎湃,“如今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我们”,每一个队员都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图十 实践团队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7月1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最后一站,中国航天博物馆。巨大的“长征”火箭模型、带着灼烧痕迹的“神舟”飞船返回舱,诉说着中国航天从“两弹一星”到空间站建设的逆袭之路;共和国勋章复制件与捐赠的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奖章熠熠生辉,无声见证着一代代航天人从0到1的突破。而这一切的精神源头,正是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因延续。展厅里,红领巾小学生趴在展柜前的专注眼神,让队员们看到了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从中共中央在延安点燃的革命火种,到新时代航天事业的星辰大海,红色精神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灯塔,一代代人把“不可能”执着地变成“做到了”,队员们更加理解了南航“红色基因”与“蓝色梦想”背后的丰富内涵。
图十一 实践团队参观中国航天博物馆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本次实践的路线源自《回延安》中的这一句诗。历时八日的研学之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走学党史,守护中国红”实践团队从延安的革命初心到北京的航天梦想,从抗战时期的窑洞油灯到新时代的航天火箭,循着中共中央的历史足迹,通过实地走访、采访调研,深刻体会到革命精神从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血脉。在奋斗的底色上,延安精神、兵工精神、航天精神都是红色基因在不同时代的生动表达。
这场“行走学党史”的实践,让红色记忆从书本走向现实,让革命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南航学子在此次实践中,不仅深入了解了红色历史,更将学校在大国重器研制等领域展现出的奋斗精神与红色精神紧密相连,立志在未来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辉煌篇章。(作者:章志鹏)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