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青春丈量红土地,实践绘就生态图——“象遇彩云之南”实践队赴玉溪开展深度调研

2025-07-28 14:39 来源: 管家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7月15日至1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象遇彩云之南”社会实践队深入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通过文化寻访、生态考察与民生访谈,全方位探寻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之路,在实践中感悟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

溯千年文脉,承红色基因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玉溪市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古生物展厅,恐龙化石诉说着远古生态变迁的警示;青铜文化展中独特的贮贝器与扣饰,映射出古滇国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华宁陶的温润釉色与易门土陶的朴拙气息,彰显着千年技艺的生生不息。革命斗争史展览则让队员们深受震撼,中共易门县党支部点燃的革命烽火,展现了先辈们为民族解放无畏牺牲的精神丰碑。

下午,团队在聂耳公园开展生态保护宣传,并探访聂耳故居。稚嫩而激昂的童声讲解令队员们动容——小小讲解员们深情讲述聂耳事迹,爱国精神在新一代玉溪人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铿锵有力的讲解,正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队员张皓哲感慨道。

访绿水青山,探生态守护

16日,实践队拜访红塔区林业和草原局。宣传股邓丽波老师详细介绍了林草局“半年防火、半年育林”的工作重心,以及野生动物救治、湿地保护等举措。针对备受关注的亚洲象北迁现象,邓老师提出专业见解:“迁徙或源于原栖息地森林郁闭度过高导致食物不足,或受气候变化驱动,但具体动机仍需深入科研。”她鼓励队员前往亚洲象栖息地实地考察,以实践求真知。

带着思考,队员们冒雨攀登龙马山。山路旁密集的防火标语与火警电话,印证着林草局宣传工作的扎实落地。登顶远眺,城市楼宇与苍翠群山和谐相映,雨幕中雷声滚滚与阳光白云共存的奇观,更让队员对自然的宏大与生命的韧性有了切身体悟。

次日,团队实地调研九龙池森林公园与飞井水库。九龙池内,百年清香木苍劲挺拔,九龙潭游鱼历历可见;碑刻书院承载文脉,宫观神像沉淀信仰,人文与自然在此水乳交融。作为二级保护水库的飞井水库,其辽阔水域引发队员对生态平衡的思考:“水体扩大虽提升局部生物多样性,但群落结构简化可能影响系统稳定性,需加强长期监测。”队员韩美琪在日志中记录下观察与忧思。

听民声民情,观发展脉动

17日下午,实践队在红塔山景区聚焦“经济与生态”主题开展街头访谈。十余位本地居民畅谈切身感受,勾勒出玉溪发展的双引擎:生态经济与特色产业。

优良生态与“玉昆”足球赛事持续吸引游客,带动服务业繁荣;享誉全国的“云烟”与周边县区优质水果批发(如新平、盈江)构成坚实产业支柱。然而,多位受访者坦言疫情冲击显著——个体商户反映游客量尚未恢复,避暑季收入仍不及从前;卷烟行业从业者亦证实“云烟”销量下滑。

在生态建设方面,居民们纷纷点赞基础设施巨变:“过去只有青花街热闹,如今道路宽阔、四通八达!”更令人欣慰的是生态修复成效:龙马山两年前山火肆虐的焦土,经林草部门持续修复已重披绿装,重现生机。“路宽了,山绿了,这就是我们看得见的幸福感!”一位司机师傅笑着说道。

实践砺真知,青春担使命

三日行程,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玉溪的红土青山,以访谈倾听时代的民声回响。从博物馆的文明密码到森林水库的生态答卷,从革命星火的红色传承到经济民生的现实图景,实践队深刻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推动经济发展当立足特色与修复生态同行。队员们将带着田野调查的丰厚收获,继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让青春在实践的淬炼中绽放光芒。(黄欣宇)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