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历史:Z世代青年用镜头“唤醒”红色档案,开启苏南精神寻踪之旅
当瞿秋白翻译《国际歌》的手稿在灯光下显露出遒劲笔锋,当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钢枪与稻田同框入镜,当阿庆嫂原型群体用过的情报字典在镜头前缓缓翻开——2025年7月上旬,苏州城市学院红心向“档”实践团的青年们,用脚步丈量苏南红色土地,以镜头捕捉档案里的精神密码,完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档案解码行动”。
三杰故居的“青春对话”:当VR档案遇上Z世代
实践团首站来到常州三杰纪念馆。“戴上VR设备,仿佛能听见恽代英在农民讲习所讲课的声音。”实践团成员张碧森的惊叹声透过麦克风传出。这里的数字展厅让百年前的档案“动”了起来:张太雷怀表的滴答声与广州起义的枪声交织,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随旋律逐句浮现,恽代英“燃烧自己照亮中国”的手稿在虚拟火焰中愈发清晰。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思政教育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张碧森录制“行走的思政课——常州篇”
茅山深处的“精神地标”:从烽火档案到振兴实景
走进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的沉浸式展厅,泛黄的电文手稿、破旧的作战地图、陈列整齐的小米加步枪……这些实物档案作为穿越时空的信使,生动直观地再现了革命先辈们在简陋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巨大牺牲。
图为团队成员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内参观展出文物
“最动人的不是档案本身,而是它连接着的过去与现在。”如今的茅山脚下,千亩良田稻浪翻滚,一片丰收盛景。当年新四军走过的崎岖山径,如今已化作宽阔平坦的“茅山大道”,见证着这片土地从战火纷飞到繁荣昌盛的沧桑巨变。当年战士们守护的山河,如今真的如他们所愿,国泰民安。
图为团队成员王惊录制“行走的思政课——镇江篇”
芦苇荡里的“档案拼图”:沙家浜的智慧密码
实践最后一站来到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您看这字典里圈住的'只木''瓦空',其实是方言加密的情报暗号。"团队成员杨欣宜站在柜前,向镜头展示一件特殊的档案。这本看似普通的民国字典,曾是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的工具,书页间的圈点勾画,拼凑出芦荡军民共抗敌寇的生动图景。
图为团队成员杨欣宜录制“行走的思政课——常熟篇”
通过参观走访,实践团在这里发现,档案不仅是展柜里的文物,更是能串联起历史的线索:从磨损的军用水壶,到字迹模糊的战地日记;从泛黄的书信,到锈迹斑斑的手枪……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以前觉得档案是静止的,现在才明白,它们一直在等待被读懂。”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受启发,作为档案人,不仅是档案守护者,更是精神传承人。这个夏天,红心向“档”的青年们用青春视角证明:当红色档案遇上“大思政课”的创新表达,革命精神便能跨越时空,成为照亮当代青年前行的火炬。
(通讯员 章文婷 黄薇)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