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思政”新探索:红心向“档”实践团赴苏常镇三地开展实践活动
2025年7月上旬,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红心向“档”实践团先后赴苏州、常州、镇江三地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参观、拍摄“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微视频,在革命档案中感悟精神力量,筑牢理想信念。
寻访三杰故里
7月6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常州三杰纪念馆。该馆由三处纪念馆组成,通过文物、史料及现代技术复原场景,系统展现了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三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曾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恽代英是著名的青年运动领袖,以犀利笔锋传播革命思想;张太雷则参与创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早期革命事业献出生命。这三位革命先驱不仅同是常州籍贯的优秀共产党员,更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杰出代表。虽然三人的革命道路各有不同,但他们都用自己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观同时,由团队成员张碧森主讲的“行走的思政课—常州篇”同步开启,讲述了三位先烈“为大家辟光明路”“愿化惊雷震旧世”“留得豪情作楚囚”的革命历程。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至今闪耀着信仰光芒,为当代青年提供了精神指引。
追寻铁军足迹 传承抗战精神
7月9日,实践团来到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该馆以丰富的实物与史料,完整呈现了新四军在茅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战的历史。
走进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磨损的作战地图、带伤的医疗用品等实物档案,串联起军民协同抗战的史实。这些展品不仅是战争的见证,更生动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
主讲人王惊在韦岗伏击战复原场景前驻足:“1938年,正是这些陈列的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作战地图,让‘小米加步枪’的神话照进了现实。”
重温芦荡烽火 赓续鱼水
7月10日,实践活动在苏州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收官。该馆通过实物、图片等资料,再现了新四军伤病员在当地群众掩护下,与敌人巧妙周旋、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展柜中,一本泛黄的字典格外醒目——它曾是地下情报传递的密码本,看似寻常的字词,实则是精妙的联络暗号,展现了革命者在困境中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革命精神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三杰的决绝、铁军的豪情、百姓的赤诚。未来,红心向“档”实践团将继续挖掘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努力做好红色档案的“解码人”,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革命精神传下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黄薇 章文婷)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