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初中生作文,为何戳中网友泪点?
后来奶奶每天都会给我吃一点,每次我都笑得非常开心,奶奶明明没有吃,却也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来到城里读书。也是在厨房里,我看见了一个差不多的罐子,里面也装满了白色的小颗粒。我欣喜地拿了一点尝了尝,好像尝到一样的甜就能回到和奶奶在一起的好时光。可是传到嘴里的却是一股苦味,这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糖,什么又是盐。可是这时我已经无法向她撒娇要糖吃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天乡下的月很圆,后山的土地和院子里的人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节选自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
近日,湖南省娄底市14岁初三学生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刷爆网络,戳中网友泪点。不到一千字的作文,通过一个“糖罐子”的细节,描写了奶奶对孙子的爱。这种对亲情的真挚表达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语文老师童丽芳将此作文分享到了网络平台,文章让不少人动容,“泪目了,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回忆,就会写得更好”“感情好细腻丰盈,文笔也一样鲜活、温暖、又透露出难以抑制的悲伤”……网友纷纷表示共鸣,为这份温暖的亲情,也为这细腻的表达。
在算法主导、流量至上的内容环境里,我们习惯了标题党的吸引,习惯了被短视频的前5秒锁住注意力,习惯了情绪化、梗化的夸张表达,习惯了金句的凝练套路,也习惯了热点话题的转瞬即逝。这篇作文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毫无矫饰的真情实感。言由心生,语为心境,文字的感染力,不在于华丽辞藻的堆砌,恰在于真诚的感情。
真诚的表达永远动人。流淌着真情的文字在平淡细碎的生活里,在忙碌嘈杂的信息中,轻轻地触动人们的心弦。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的眷恋从未消减。龙睿熙笔下那种“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的温暖,正是无数人心中珍藏却又日渐模糊的记忆。
近年来,总有一些出圈的作文打动我们。前不久,农民工大爷在某创意写作活动中写《我的母亲》,他写道:“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对母亲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这段文字在48小时内收获500万点赞。还有同样是中学生作文的《旧轨还乡》,当时的初三学生张潇冉朗读自己作文的视频,数千万网友观看和点赞。
这些直击心灵的作文,之所以力透纸背,穿越屏幕,直击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是因为它们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承载着未经雕琢的情感。正是因为“真”,这些文字便散发着真正的生命力。这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好文章,不是运用多么高级的写作技巧,不需要任何模板套路,而是拥有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共情的“真”。
对于这篇初中生作文,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质疑是否借助AI,而龙睿熙同学对此的回应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坦然。他说:“我觉得这算另一种夸奖,他们没否定文章本身,只是怀疑是不是我写的。但文章表达了我的感情,这就够了。”这种质疑与回应本身,恰恰反映了在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人们对真实情感价值的珍视与守护。
在这个容易遗忘的时代,那些用心的、朴素的书写与记录,唤醒了我们内心对“真”的渴望。为什么告别语文考试多年后,我们依然会为那些纯净鲜活的文字而落泪。或许是因为,当我们被各种冗余的信息洪流所裹挟,被各种传播技巧加持的内容所包围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场“真诚的回归”,让那些生活深处生长出的真挚语言,治愈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