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诊治的首批患者出院 常州医生激动不已
(通讯员 常卫健 记者 陆文杰)常州医护毛正道、王一、陆素英、陈叶等人所在的江苏省援武汉医疗支援队,在武汉战疫一线奋战已经近 20 天。这两天,陆续有病人从江苏医护人员的手中治愈出院,这让他们非常激动开心。
2 月 14 日 星期五 阴

△陆素英与武汉护士
今天我中班,到了病房,居然有个空的病房在消毒,大家顿时振奋——这意味着有几个病人出院了!恰好,此时 18 床的大姐问我说,明天她要出院了,要注意点什么。我当然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她拿出纸笔,认真地记下了每一条!真好!
16 床的大叔前两天闹情绪不配合治疗,我去给他抽血气分析时,像个小孩子一样把手藏了起来。邻床的婆婆指着我说:"这个护士的最好了!她打针不痛哦!"他才肯把手伸出来让我采血。我心里有点同情——生病的时候最需要家属陪伴,可是,这病不行啊!所以,我就鼓励他配合治疗,早点回到家人身边。今天,他很配合,乖乖伸出手给我输液,我给他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这几天,病人老是会问:"你们什么时候走?"我的回答:"等你们都好起来,我们才走!"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ICU 主管护师 陆素英

△陈叶的眼镜
来到武汉后,随着护目镜和面屏的不断挤压,再加上我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容易出汗的原因,我的眼镜越来越松,戴的时候越来越容易往下滑。终于,今天它罢工了。离开眼镜,我就是一盲人,这可咋办?
有了!我翻箱倒柜找来一个皮筋,分别绑在 2 个镜脚上,完成!这样我可以把眼镜箍在头上,丑是丑了点,但是管用啊!我试了几次,把它调得紧一点,再紧一点,防止戴上口罩护目镜后眼镜会再滑下来。不能因为眼镜请假,大家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请假了,别的小伙伴就要少休息了,什么都阻挡不了我要上班的决心!
下班后,素素(陆素英)问我耳朵疼不疼。说实话,我已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取下眼镜,脸上有深深的印记,也许这就是抗击疫情留下的记号吧!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护师 陈叶
2 月 15 日 星期六 雪

△毛正道跟病员讲解出院注意事项
今天是我们来到武汉工作的第 19 天,正式进入临床的第 15 天,今天我和俞建峰医生一起整理了自己医疗组的患者,发现已经有五名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影像学明显吸收,连续两次检测阴性,符合出院条件。
终于可以出院了!查房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患者,他们和我们一样特别高兴。虽然今天气温骤降,但是,医患心中都没有阴霾,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阳光总在风雨后。激动之余,其中有一名患者一定要拉着我们拍照留念,以示对我们的感谢。
其实,身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当然对每个患者的康复都充满期待。工作这么多年,康复出院的消息告知了不少,"当时只道是平常",只觉得是分内应当而已,因为经诊经治都是自己,点滴好转也心中有数,到出院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谈不上"惊喜"二字。但是,这次不同,自己诊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出院,还是人生第一次,内心的激动竟不能自已。
——常州市第二人名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 毛正道

△王一在查看病人的 CT 影像资料
2 月 1 日,是我们刚进临床一线的第一天,也是许多患者住进病房的第一天。犹记得,大部分患者刚入院的时候,一脸愁容,情绪低落,眼神中躲闪着恐惧。从那时起,在尽力改善他们症状的同时,我们也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每天多几次查房,每次查房多说一些,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家人般的关怀。虽然有人好转出院,也有人病情加重,但没有出院的患者已经不再迷茫,不再害怕,配合我们治疗,耐心等待康复。
昨晚,一位患者通过微信发来了很多感谢的话。她来自江苏,多年前远嫁武汉,见到我们江苏医疗队就非常激动且自豪,执意要加我的微信。因为她的病情稍有些复杂,我也需要请后方的专家会诊,所以就加了她的微信。虽然,这些天一直不断的听到来自武汉各方的感谢的话,但是这位老乡的真情流露尤其让我动容。
其实,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将去何方,家乡人会永远陪在他们身边,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主治中医师 王一
(图片来源:常州卫健委供图)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