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四甲镇:借力立体交通网络 做强空港产业文章
5月9日上午,国内最长的超大超深基坑地下高铁站——海门北站主体工程开工。这是国内少有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建成后将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集高铁、航空、城轨、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
“从海门区四甲镇出发,只需十分钟就能到达海门北站。这更坚定了我们落户四甲谋发展的信心。” 某低空无人机防御系统项目负责人表示。
随着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的提速建设,“好通”正在成为四甲镇发展的新名片。以“通”做强产业格局!今年一季度,四甲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资到账数超序时完成进度;新增“四上”单位、项目7家,位列海门区镇首位;建筑业转型发展综合指数位列海门中心镇组第一;认定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资完成超目标481%;认定转化达产项目2个,达产率66%。
唯有大交通才能撑起大发展。今年1月10日,对四甲极大利好的南通绕城高速(S19锡通高速海门至通州段)开通,四甲镇向南到新机场收费站和向北到通吕公路收费站均只需5分钟车程。“高速开通,我们与上海的通勤更为便捷,更加有利于我们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现企业稳健发展。”新江科技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从上海到四甲来上班将变得越来越方便。
“以前从四甲出发,无论到海门高速口还是临江新区高速口都需要半小时。” 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四甲镇企业——海门沪海有色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翟峰对交通格局对企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最有发言权。
随着海太通道、北沿江高铁海门站、新机场和通州湾出海口的规划建设,“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格局拉开框架。未来从四甲镇出发,5分钟上高速、10分钟坐上高铁(飞机)、20分钟出海、30分钟到苏南、40分钟到上海。曾经的“神经末梢”四甲镇正融入苏南、上海“朋友圈”,同城化效应日益凸显,为四甲镇发展产业项目、科创项目、人才项目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为叫响“投资四甲,就是投资苏南、投资上海”的招商品牌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神经末梢”到立体交通网络,对四甲镇而言,通畅的不只是道路。大交通带给四甲的,是产业、创新、人才等领域全方位区域联动、深度融合。
“四甲镇的交通优势对外来投资者很有吸引力,来这里发展的决定做对了。”低空无人机防御系统项目是第一批落户空港产业园的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投资生产设备5000万元,主要落地25W、50W和100W系列等反无人机产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将实现“黑灯工厂”,每亿元产出所需的工作人员仅15名,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1.2亿元,税收超400万元。
位于四甲镇的空港产业园总占地200亩,其中一期总投资5亿元,占地30亩。在大交通优势的加持下,空港产业园实现“开工即满园” ,除无人机防御项目外,还有高端测量仪器和水质分析仪器生产项目、高端防伪标识项目均已签约入驻。目前在谈的还有不锈钢艺术品生产项目、半导体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项目、汽车零部件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发展亮点频出。目前,位于四甲镇的市级重点项目——空港酒店商业街区已完成方案设计并进入开工准备阶段,街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汇集高端酒店、品牌餐饮、商务办公等。农业科技小院入驻多家高成长型科创农业企业,近20名博士、硕士来到“小院”干事创业。
今年,四甲镇将全面建设空港产业园、空港酒店商业街区、农业科技小院‘三大工程’,持续放大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凸显交通区位优势,将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科创项目、人才项目实现新突破。
让大交通凸显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甲镇将进一步放大区位效应、科学布局,提升四甲镇吸聚各类投资资本、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让越来越多投资者看到四甲、走进四甲、了解四甲、投资四甲。(黄凡 袁晓婕 黄天玲)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