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织密乡村地名网络 看江苏如何以“小坐标”撬动“大流量”?

2025-05-14 08:52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沙风 浏览量:0

“快递进村”“山货进城”的背后是一个个织密的地名网络——

出行导航、快递进村、乡村旅游,都离不开精准的地名信息。民政部、国家邮政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地邮协作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发挥“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推进乡村地名与邮政快递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织密乡村地名网络,对乡村发展有多重要?如何串联起地名的文化记忆与产业动能,让乡村地名的“小坐标”撬动振兴发展的“大流量”?记者近日深入我省多个乡村进行调查。

畅通毛细血管,助力乡村振兴

《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把邮政快递业务需要作为系统梳理排查乡村地名现状、编制乡村地名方案的重要因素,提升乡村邮路地名精细度和标准化程度。

“如今快递邮件全部是自动流水线智能分拣,但地名不规范的话,自动分拣系统无法准确识别,只能改人工分拣,大大影响分拣效率和配送时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泗洪县分公司负责人王达海介绍,在泗洪县推进“快递进村”过程中,泗洪邮政承担着乡村网点建设和乡村邮件的联合配送工作。近几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较大,不少村民在邮件中还使用老地名,给乡村快递投递带来不少困难。

网点投递员杨晓亮对此感同身受。他在原城头乡跑了8年乡村邮路,最初跑的9个村慢慢都从地图上“消失”了。他记得合村并镇是2013年开始的,9个村后来仅剩2个村。2020年撤乡并镇,城头乡、临淮镇合并为临淮镇,“城头乡”这个地名因此也消失了。“一些电商平台的邮寄地址是根据自动定位选择的,平台如果没有及时更新,地址栏自动输入的便是老地名。”他期待健全乡村邮路、织密乡村地名的文件精神尽快落实,“地名规范了,乡村邮路才能畅通无阻。”

如今,泗洪县“村村通邮”,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均畅通无阻。快递产业、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给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泗洪大米”便是邮政助力地名标志与产业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泗洪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年产优质稻谷52.3万吨。不过,当地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多而杂、品牌小而散。2023年以来,宿迁邮政依托大米龙头企业,统一使用“泗洪大米”地理标志认证,推进“邮政农品+地方地标农产品”的品牌运营及产品推广,以“粳米+籼米+稻米油”为主打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产品矩阵。王达海告诉记者,泗洪县邮政分公司作为泗洪稻米协会副会长单位,积极推进稻米产业联合体建设,设计开发“泗洪大米”福利款、电商款、金融集采款等多场景适销产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2024年,邮政渠道销售泗洪大米3200万元。

游客慕名而来,村庄因名兴旺

溧阳市竹箦镇姜下村曾因“姜子牙到过此处”的传说而小有名气。“溧阳1号公路”变身网红路后,隐身在茂密竹林里的姜下村,作为1号公路沿线的一个点位也跟着“沾光”,成为众多自驾游和骑行驴友青睐的驻足点。

村庄因名而兴,产业因名而旺。这里的大鹅产业,融合自然乡情,征服一批批过路旅人。留下来、住一晚,品尝特色有机蔬菜和风鹅,带动食品配送中心、鹅农场乐园、农社风鹅厂、鹅湖、鹅餐厅等“鹅生活”特色田园产业链形成。一年50多万人次的游客到访,让“竹箦风鹅”名扬千里。

乡村地名文化为外部了解本地农产品打开一扇窗,“快递进村”则让回乡创业有了更多可能。姜下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葛晨介绍,如今“竹箦风鹅”经回村创业青年包装,品牌效应不断放大,还开辟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快递销往全国。姜下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年增加10倍,到2024年达1380万元。

365公里长的“溧阳1号公路”串联起一路多彩的风土人情,让沿线98个村庄和220多个景点声名远播。

30多年前,天目湖还是溧阳的“沙河水库”。如今,溧阳冠以“天目湖”地名品牌的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就有近140种,天目湖白茶、天目湖鱼头等品牌更是溧阳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有地无名”问题也曾经困扰地方发展。经过3轮乡村地名全面普查,溧阳将2356个农村居民点、1512个农家乐、1230个旅游景点、411个民宿、1975条乡村道路纳入地名数据库。普查中,当地还新增地名75个,重新启用老地名55个,永定路、书院巷、码头街等老地名焕发新光彩。

快递小哥王海成说,溧阳的乡村地址信息很全,定位导航很精准,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只要搜索名字,就能顺利抵达。

“地名不仅要活在老百姓的嘴里,更要活跃在老百姓的手里、往来出行的路里、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溧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溧阳的很多路牌、门牌上还设置“二维码”,乡村百姓在家门口“扫一扫”,就能交电费、水费、燃气费。织密乡村地名网,同步增强了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性。

挖掘地名内涵,促进“名利双收”

当前,“地名叙事产业化”正融入地方发展脉络,曾经口口相传的古老地名成为文旅经济新引擎。

春光无限,游客沈君带着父母漫步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一路被美好的地名和其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芦苇摇曳的观鸟栈道上,“凤凰衔籽落宝地”的传说,让人心生向往。

“人们来到这里,或‘路过打卡’或‘深度体验’,地名文化传递的故事吸引力功不可没。”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社会事业局民政处处长邓海伦介绍,当地命名的凤凰岛路、金湾岛路和自在岛路这3条道路,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通动线,更是地名文化转化为产业动能的转换器。凤凰岛路寓意“百鸟朝凤”,道路沿途标识都刻上凤凰羽毛纹饰,沿线文化墙讲述着古运河畔“凤凰护漕”的民间故事。金湾岛路则串联起“半逻”文化时空脉络,“半逻”之名源自宋代漕运驿站,如今,半逻小筑民宿群重现古驿风情。半逻湾香草园、棠梨湾等老地名“复活”,一手托起农耕文明,一手托起文旅消费新场景。

如何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来到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新命名的通言路、恒言路,都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有关。吴中区则梳理出一批古桥、老巷、传统街区、古村落,让故有地名重回大众视野。像临湖镇灵湖村的里尺桥,早在明弘治年间奠基,清乾隆时期修缮,曾长久被村民熟视无睹。如今,打造出的新地名服务场景,让古桥重新“说话”,焕发出历经525年风雨的文化张力。周边不少民宿、店家主动“化身”地名文化推介者,讲述地名掌故,用地名为销售的产品“加戏”。

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郭仕龙介绍,苏州从2023年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新增命名乡村道路3069条,设立地名标志7535个,累计采集乡村地名信息63523条,地名体系从零散到系统、文化保护从挖掘到活化。本土出产的“凤凰”水蜜桃、“鹿苑”三黄鸡、“虞山”蕈油面、“太仓”肉松等地理标志产品蜚声海内外,乡村地名服务和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实现“名利双收”。

苏州还将在国家地名信息平台基础上,把古村落、古建筑、古街巷等地名文化资源,以及农家乐、采摘园、手艺工坊、民宿酒店等惠农助农类兴趣点采集、入库、上图,让游客“一图在手,玩遍苏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唐悦 刘霞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5/t20250514_s6823d02be4b0b996a0a193ad.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