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观察|实现“绝地翻盘”,常州足球需铆足三股劲
五连败、零进球、排名垫底。苏超爆火至今,笔画保卫战输光的常州却成为热度最高的城市,收获最多的是包容、支持和热爱。
7月6日,“苏超”第六轮常州队客场挑战淮安队。赛程即将过半,正在十字路口的常州队,期待一次破壳新生,更希望能在绿茵场上迎来彻底蜕变。毕竟,球场上输掉的,最终还是要从球场上赢回来。回味常州主场迎战南京队,比赛的最后20分钟内,常州队的进球离门框也就差了几厘米。
6月29日,常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给出解题大纲——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足球普及推广,强化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与文旅等深度融合,扎实推动常州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时机蕴含深意,是奋起直追的清醒决策,展现了“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在笔者看来,三年的“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之外,球场上的常州队铆足三股“劲”,让进球来得更早些。
“绝地翻盘”还需下“狠”劲
毋庸置疑,常州队存在“先天不足”,没有“料敌从宽,御敌从严”。组建于2024年11月的常州队,队员多为业余球员,有本职工作,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训练,缺乏长期合练。实战中传接球失误多,防守协同性差,前五轮未进一球,进攻和防守两端的体系都未能有效建立。从比赛过程中不难看出,常州队的边路协防和定位球防守存在很大漏洞,战术素养与职业球员相比有较大差距,比赛进行至下半场往往暴露出较大的体能问题。
强者进攻,弱者防守。想要避免继续输球,常州队的防守还需“更上一层楼”,作为防守方,体能消耗大,跑动距离长,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无疑需要防守球员们再发一点狠,咬牙坚持跑动不失位,需要教练组围绕防守布置更加适合这支球队的防守策略,更加鲜明的战术,更为科学的训练,只有靠这股“狠劲儿”,才能不负家乡球迷的期待,打赢这场城市笔画保卫战。
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常州凭借门类全、韧性强的工业基础蝶变为“新能源之都”,靠的是一股“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狠劲儿”,技术上差点火候,必须在狠劲上不回来。在与南京队的交锋中,下半场常州队曾三次突进禁区,一次头球擦柱而出,然而幸运女神始终未能眷顾,但球迷都称赞——这是城市精神映照进了球场。
“逆转局势”尚需抓“韧”劲
与有职业、半职业球员加盟的苏超豪门相比,常州队的星光明显暗淡许多。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常州地域小人口基层小,面临的青训体系断层、基层足球人口不足等问题更突出。与积分榜前列的城市相比,常州长期缺乏职业俱乐部,难以形成从青少年梯队到成年队的完整培养链条,优秀球员外流严重,影响了青训人才的持续培养和输送。校园足球与职业通道不通,会导致储备人才凋敝,难以形成完整的青训机制和人才输送链条。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校园足球普及覆盖全体学生”,有望破解长期存在的“人才断层”问题,要求“强化专业队伍建设”,通过职业俱乐部合作打通青训球员上升通道,形成可持续人才供应链。
南京灌了常州四个球,其平均年龄约为26.4岁,比常州队年轻1.6岁。南京队年龄跨度同样很大,但得益于完善的青训路线和老带新机制,培养了多名本土青年才俊。省内南通、南京等球队的崛起恰恰说明,发展职业足球,需要有一股“韧劲儿”。只有夯实青训基础,打造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链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弯道超车”仍需施“巧”劲
苏超联赛开赛以来,常州队虽然一场未胜,但凭借“苏超十三妹”“恐龙蛋炒饭”“笔画保卫战”等网络热梗一再出圈,成为苏超“梗王”。网友们戏称:“常州比赛输惨了,但场外却赢麻了。输了比赛,赢了流量。”政策以群众热情为支点,提出“体育与文旅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消费动能,体现了“以软实力补硬实力”的智慧。
这种“巧劲儿”,也正是绿茵场上逆转战局所需要的。五轮比赛,常州队暴露了诸多战术短板:中场控制力不足、边路防守吃力、定位球防守漏洞大、战术执行不力、体能分配不合理、应变策略欠缺等等。现代足球节奏快,战术应变往往决定比赛走向,在大名单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临场战术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强敌,常州队的阵型变化,攻防策略和心态的转变,已让球迷们看到了连场失利来的进步。但想要扭转局势,避免失分,似乎还需要更多“巧劲儿”。
近期,有很多常州热心球迷在足球解说黄健翔、董路等社交媒体下留言,邀请业内人士为常州队支招。许多从业者表示,球队纯实力确实与其他球队存在差距,但防守端的表现还可以做得更好,防守阵型、球员安排仍然可以优化调整,对于相对匮乏的进攻手段,也可以通过加强演练定位球战术得以改进。
常州也是一座善于“取长补长”的城市,“苏南模式”发源地孕育200余家行业“隐形冠军”,用“灵活取经”思路缔造无数个“产业顶流”。而常州队当前急需的,正是将这种城市品格融入球场上的战术应变之中,方能绝处逢生,完成华丽逆袭。
以直面困境的务实态度,借赛事关注度推动改革,借文旅热度反哺足球投入。《三年行动计划》的价值不仅在于扭转球队战绩,更在于构建“青少年—专业队—产业生态”的闭环体系。若坚持人才优先、普及为本的理念,把低谷期的战略觉醒,变为长效改革的关键起步。三年后,常州或可成为中小城市足球振兴的新样本。
文/唐颖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