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从“一时热”到“常年红”,扬州无锡探索破圈新径
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公布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扬州、无锡成为全国试点方阵中的江苏代表。在全国超百座城市竞逐体育消费与赛事经济新赛道的当下,这两座城市为何脱颖而出?当多数城市面临“赛事热、消费冷”“流量来了留不住”等共性难题,如何将一场场赛事的“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在“体育+”融合发展浪潮中,如何构建各有特点的产业优势?扬州、无锡用从“赛事一时热”到“产业常年红”的实践证明,体育不是孤立的消费场,而是城市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为全国体育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现实样本。
“2.52亿+4.45亿消费”
释放赛事经济“乘数效应”
一场马拉松赛事,何以带热一座城?今年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吸引全球3万名跑者参与,省外选手占比超六成,2.52亿元赛事拉动效应刷新“赛事经济”乘数纪录。无锡马拉松则以“顶流”之姿释放赛事商业张力,42万人报名、3.5万参赛名额的激烈竞争背后,是外地跑者和观众带来的4.45亿元餐饮住宿直接收入。扬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马拉松赛事的本质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赛事设计融入城市肌理,赛道串联历史地标与现代景观,以科技赋能赛事体验,以服务延伸消费场景,跑者在奔跑中感受城市的温度与厚度,“流量”最终实现向“留量”的转化。
赛事“吸金”能力更体现在对城市资源的深度激活与长远赋能上。扬州以赛事经济为引擎,陆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消费体验季系列活动,发布春之燃动、夏之清凉、秋之缤纷、冬之欢享四季赛历目录191项次,去年市外来扬参赛观赛超35万人次,带动消费超12亿元。
在探索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无锡、扬州给出各具特色的“解题思路”。无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坚持推动赛事“三进”:国际篮联3×3世界巡回大师赛、中国三人篮球超级联赛走进商圈,以人流量带动消费量;无锡马拉松、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铁人三项联赛走进景区,以赛事装点城市会客厅;亚洲击剑锦标赛、2024世界青年霹雳舞锦标赛、2024世界青年花样滑冰大奖赛走进街区,以时尚引领群众需求,推动高质量赛事与高品质生活良性互动。扬州则以“全民赛事矩阵”激发城市活力,去年该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超1000场次,既有全民健身体育嘉年华、老年人体育嘉年华等综合性活动,也有“社区过人王”足球挑战赛、牛大帅“村BA”篮球赛等接地气赛事。这种“高频次、低门槛、强互动”的赛事布局,让运动休闲成为市民与游客的“日常选项”。
“350万资金池+5000万社会资本”
驱动“赛事流量”向消费转化
让体育“赛事之火”点燃“经济之炉”,政策扶持是关键。如何通过政策手段推动高端赛事落户并加速体育产业升级?扬州市体育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给出答案:首先设立“资金池”,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当地出台促进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22条措施,设立300万元市级体育产业扶持引导资金和50万元市属协会高质量发展引导资金,形成“政府资金撬动、经营主体运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办赛新生态,重点促成“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大运河城市(扬州)足球精英邀请赛”等众多品牌赛事落户。
无锡另辟蹊径,以“阶梯式赛事补贴”构建产业政策高地。去年9月,哔哩哔哩电子竞技俱乐部(BLG)签约落户无锡,其“全华班”阵容在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全网粉丝超千万、年收入破亿元的市场影响力,成为无锡新兴体育产业破圈的标志性事件。无锡市电子竞技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墨介绍,为吸引电竞巨头落户,BLG所在的无锡高新区出台扶持政策,构建起覆盖赛事举办、场馆运营、俱乐部落户的全链条政策体系,从行业领军企业投资项目最高获20%补助,到重要赛事50%费用补贴,再到年办20场以上规模赛事的场馆最高100万元运营支持,阶梯式扶持政策推动形成完整产业孵化生态。除了“真金白银”的政府补贴,无锡还在赛事市场化方面率先破题:通过设立赛事评估体系、专项基金及优化审批流程,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赛事运营。2024年,全市社会资本投资赛事超5000万元,催生无锡汇跑、华发体育等本土赛事运营商矩阵。从“补贴单一赛事”到“建设赛事生态”,无锡逐步完成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型。
为吸引更多高规格赛事落地,扬州持续加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在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太平河畔,江苏省水上运动赛训基地拔地而起。这座集数字水上运动研究、赛艇、皮划艇等赛训交流于一体的专业基地,将配备标准化赛训赛道、智能运动监测系统及配套科研中心,未来可承接国际级水上运动赛事。此外,投资3亿元的“梦想成真”国际足球训练基地项目落户仪征;宋夹城体育公园打造Welope户外探险主题的户外休闲运动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易盛德扬超足球训练基地正式运营……
推动赛事经济与扩大内需深度融合,扬州、无锡以消费券机制为纽带,打通“赛事流量”向“消费转化”的关键路线。扬州在今年“扬马”期间发放240万元体育休闲类消费券,形成“参赛即消费、观赛即体验”的闭环生态。无锡也在“锡马”赛事中推出“锡马有礼”消费券大礼包,面向近43万名报名选手发放涵盖“乐游无锡”“乐品无锡”等四大品类38款优惠券,将“吃住行游购娱”等城市消费场景深度植入赛事周期。
“300家企业筑基+38亿科创驱动”
赋能体育产业跨界升级
体育消费不断升温的同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城市如何不被“赛事泡沫”绑架,实现从“赛事热”到“产业稳”的跨越?两地不约而同给出同一个答案:将赛事引流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
扬州的体育产业发展,始于扎实的传统制造根基。江都区小纪镇汇聚超300家体育制造企业,产品涵盖100余种体育用品。2023年,小纪镇文体健康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江苏唯一的“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小纪镇党委书记孙文荣表示,今年他们将依托1600余亩产业基地,打造金融服务、电商物流、产业联合三大平台,体育用品产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0亿元,成为赛事背后的“供应链中枢”。
如果说传统制造是产业发展的“地基”,那么无锡的“科创融合”则为体育产业装上升级引擎。前不久,在第7届世界跆拳道主席杯(亚洲区)比赛现场,选手们佩戴的电子护具闪烁着“中国智造”光芒——来自无锡的和畅科技耗时五载攻克技术壁垒,携数十项专利让“无锡造”护具首次站上世界顶级赛事舞台。和畅文体执行副总裁钱涛告诉记者,其研发的电子护具在冲击力检测精度、数据响应速度等核心指标上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成为无锡“体育+科技”融合的生动注脚。
坐落于新吴区的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内,200余家科技型企业正在编织体育产业的创新网络:智能运动手环在流水线上完成最后调试,数字化赛事管理系统实时跳动全球数据,从材料实验室到直播展厅,园区构建起“研发—生产—展示”全链条生态。作为全国首个“体育+科技”特色园区,这里不断将电磁传感、人体工程学等前沿技术转化为护具、穿戴设备等实体产品,让运动装备从“功能型”迈向“智能型”。至2024年,园区累计实现总产值突破38亿元。
除了在体育装备制造领域上深度挖潜,两地在“体育+”产业融合上同样亮点频出。每逢节假日,位于仪征陈集镇的赛德驿路亦家房车露营地内便停满挂着各地牌照的房车。在成熟产业链支撑下,全国每10辆房车就有1辆“扬州造”。近年来,扬州接连不断打造“体育+旅游”的房车露营消费新场景,围绕食、宿、游、学等多方面提供沉浸式体验。无锡则在“体育+数字经济”赛道上构建完整生态圈:新吴区依托中国电子竞技物联网产业联盟示范基地的先发优势,形成“赛事运营—直播传播—场馆服务”的电竞核心链条,2024年电竞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惠山高新区今年初迎来“强援”——王者荣耀职业战队TCG正式落户并更名为“无锡TCG”,电竞场馆、主题酒店、商业街区等设施如火如荼推进,将电竞流量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增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浦敏琦 张韦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