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123周岁南京大学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一系列重大成果

2025-05-22 11:23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5月21日,南京大学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着眼“十五五”出台了包括《南京大学“789科技攻关计划”实施办法》在内,总共8项激励科技创新的一揽子新政,并授予31人“南京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

作为扎根江苏、国内顶尖的学府,完善科研攀登路径的同时,释放出哪些信号?

剑指矛盾,出台一揽子激励新政

“今天我们召开学校科技创新大会,既是对过往成绩经验回顾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探索思考,更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南大的必然要求。”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开门见山。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最前沿。正是这种形势下,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南大,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责任重大。

“但是面对科技发展新形势、国家发展新要求,我们也越发感到国家对科技日益迫切的需求和南大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学校办学发展的主要矛盾。”谭铁牛话锋一转,直言南大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更加重视技术攻关促转化,一体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特别需要大力发展工科,尤其新工科。

“唯有如此,才能有力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谭铁牛看来,这也是学校支撑国家科技竞争的基石。

正是循着问题导向,科技创新大会现场,包含《南京大学“789科技攻关计划”实施办法》《南京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南京大学科研创新激励办法实施细则(理工医科)》等在内的8项新政悉数发布。

其中,《南京大学“789科技攻关计划”实施办法》“第一条”开篇即鲜明指出,攻坚目标聚焦“十五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要形成“7个世界科学前沿问题”、8个重大科技攻坚任务和9个重大创新技术转化集群。

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对接国家需求

“789科技攻关计划”是此次一揽子激励办法的重头戏。

其中,“7个世界科学前沿问题”聚焦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前沿,涵盖拓扑量子科学、生命分子信息解码、清洁能源与碳中和、人工智能创新理论与方法等。8项重大科技攻坚任务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瞄准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升级与国家安全,能够紧密衔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9个重大创新技术转化集群着眼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有较高技术成熟度,能够在关键产业领域解决核心问题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碳捕捉与低碳化学制造、核酸药物与基因编辑、先进能源材料与储能技术、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

激励学校师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是此次完善政策体系的出发点。“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准把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职责定位。学校将以此次大会的召开和学校‘789科技攻关计划’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支撑、服务国家抢占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制高点。”谭铁牛说。

在此基础上,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进一步列出“坚持以贡献导向构建新工科人才评价体系”和“以薪酬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思路,其中包括:完善科研评价与奖励体系,加强学院分配引导;构建以教师荣誉体系和准聘长聘体系相结合的薪酬体系;完善岗位绩效体系设置、优化考核评价,让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人才获得与岗位相匹配的薪酬待遇等。

设立奖项,也是打造领路的航标

颁奖,也是强化激励的表现形式。现场,“南京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颁发,共计31人被授予奖项。

从奖项构成看,“优秀科技成果奖”共分五大类别:科学前沿突破奖、重大科技任务奖、重大平台建设奖、产业科技创新奖与国际科技合作奖。

以科学前沿突破奖为例,闻海虎团队针对铁基和镍基超导机理问题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涛团队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杜灵杰团队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相关成果同时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奖项的设立,就是打造领路的航标。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基础研究?因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前沿领域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更是扩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获奖教师代表、南大教授杜灵杰感言,正是靠着“不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那股劲,他带领学生花费三年搭建了全球第一台能够测量粒子激发的实验设备,又历经无数困难蹚出“无人区”,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粒子激发。

获得重大平台建设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更是早在20年前便开始针对国家流域区域废水达标、提标等战略性重大需求,探索校企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产学研“齐头并进”之道,在废水治理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最终为国家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提标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05/t20250522_s682e6594e4b003719eaf4b5f.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