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校园管理加速变革!在江苏,AI技术这样融入教育生态
交汇点讯 11月3日,江苏省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示暨案例成果交流主题活动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办。现场,“苏新研”学科智能体矩阵、“御风”低空学科大模型、“Foodseek”食品学科大模型等亮相,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航教师培养、首批中小学生自助式AI体验课程、江苏省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资源中心等项目启动。
江苏正以系统化布局、场景化应用、生态化发展的思路,推动人工智能从“教学工具”走向“教育生态”,为每一个孩子打开一扇通向智能时代的大门。
课堂“智”变:从学习AI到用AI思维解决真问题
当前,江苏各学段学校正打破单纯讲解AI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向以AI赋能教学的深度变革,让个性化教育从理想照进现实。
“不只是教学生认识AI,更要让AI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胡慧敏带领团队,以“数字公民”平台为核心基座,引入大数据精准教学等AI工具,不仅撬动了教学变革,更实现了“规模化因材施教”的突破,让内容与工具、学习与赋能形成良性循环,为课堂打造出一台内驱强劲的“成长发动机”。如今,该校推动的“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已串联133所联盟校,覆盖全市超30%的中小学;教师参与率突破95%,超70%的学生主动参与相关活动,让“数字素养”真正走进了校园日常。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索文斌介绍,去年9月,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破冰”,为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还搭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1+X+Y”课程体系。从理解AI基本逻辑,到设计单一课题,再到参与跨学科项目实训、自主探索创新课题,学生的AI能力沿着递进式路径成长,最终能自主用AI破解复杂问题。如今,南大已建成近200门AI相关课程的课程矩阵,累计培养学生超1万人次。南大正在苏州校区规划建设先进数据中心,提前布局高性能计算能力,为未来AI教学、科研的算力需求备好“粮仓”。
目前,无锡经开区的AI教育正沿着两个方向扎实推进:开设独立的人工智能课程,让孩子系统了解AI;把AI融入各学科教学,让技术自然“渗透”到日常学习中。无锡经开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专职教师卢子星说:“最关键的不是教会孩子算法操作,而是让他们看见生活里的问题,主动想用AI找答案。”学生们外出遇上江阴大桥堵车,回来就追着她问:“能不能搭一个会‘疏通’的大桥模型?”她引导孩子们琢磨解决方案:先用摄像头实时观测桥面车流,再根据不同时段的人流方向调整车道,比如往靖江方向车流多的时候,就开通“潮汐车道”,让通行效率更高。卢子星认为,遇问题时能琢磨出一套AI解决方案,才是数字时代最宝贵的能力。
教育数字化进程,势在必行。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郑志强表示,期待与江苏教育系统携手,共同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实现应用为王、数据贯通、创新示范、评价改革等五大目标。
超越课堂:AI成校园“全能管家”和学生引路人
AI不仅重塑课堂,更渗透到校园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以“实战化”培养模式,让学生成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扬州推进AI智慧体育应用,在十余所学校建成“AI智慧体育系统”,学生累计运动量超过百万人次;在西交利物浦大学,AI助教深度嵌入专业课教学,有效降低挂科率并提升平均成绩,其中“商业规划-税务”课程挂科率从14.7%降至2.1%。
“以前评优,要提交20多项纸质材料,现在系统自动抓取数据,教师在线补缺、评委云端评审,提交项直接减到0!”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副校长李睿,在现场演示了“一键减负”工程的便捷性。据介绍,该平台让教师资格注册从“跑断腿”变成“点击即提交”,办理效率提升90%,“教师终于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教学上,而不是填表格”。
“把AI和专业拧成一股绳,让学生学的就是企业要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孔捷介绍,AI“同心圆”专业群模式,将智能应用融入制造、交通等垂直行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里练出了“上手就会”的硬技能。学校搭起了U盘黑灯工厂、自动接驳车等7个AI场景化实训基地,学生能亲手调试AI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能给自动接驳车优化导航逻辑,一步步把理论变成了实战能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不少人一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成了企业抢着要的“香饽饽”。
打通“最后一公里”:AI教育一个不能少
为破解AI教育城乡发展不均难题,让智能技术惠及每一位学生,江苏同步推出“资源供给+人才培养”双重举措,为AI教育普及按下“加速键”。目前,全省多数设区市出台了本地的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并依托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累计上线了100多门人工智能课程。同时,全省有36个本科高校、53个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15个省级人工智能学院应运而生。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全省中小学要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让人工智能成为每个学生的基础课、必修课;支持职业院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高等教育更要加强人工智能加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高校开展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X”双学士学位的培养项目。
现场,江苏同步推出多项重磅举措,推动AI深度融入教育生态——
“江苏省人工智能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启动,汇聚顶尖名师资源超140条,提供20个智能教学助手。
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城乡发展不均,部分地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应用急需推进。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南京今年上半年投入近千万元,将约30所学校纳入专项建设计划,重点支持“老五县”中小学,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项目,有效提升郊区学校信息化水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今年秋季学期,部分城区中小学开启AI通识课,预计2027年实现100%开足目标。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