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闪耀创新场②|成果转化一年半:从灵巧手起步,向多场景迈进
“双十一”大促之际,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在电商平台“京东”的自营旗舰店开张。店里上架一款数据手套、两款灵巧手和两款智能机器人,促销价从5999元到429999元不等。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鹏说:“开网店可以让客户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客户的咨询、反馈了解市场需要什么,加速产品迭代和落地。”
去年5月注册成立的中科硅纪,今年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首批中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一年半来,中科硅纪的产业化故事是如何开篇的?
“软硬兼施”,快速形成产品矩阵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麒麟科创园的中科硅纪,目光被展台上一排灵巧手所吸引。记者轻轻抓握一只灵巧手的手指,它们便柔顺地弯曲起来。一旁,公司数采产品负责人王森如数家珍:“L1灵巧手”有15个自由度,是“通用操作”款,适合特种、工业等诸多场景;“L2灵巧手”的电机数量更多,也就是能够主动控制的关节数更多,精细操作能力强;“三指灵巧手”主要面向服务场景,3根手指能满足大多数通用操作需要,灵活且成本低……
该公司采用的“仿筋腱驱动+刚性驱动”技术路线,使灵巧手既能完成通用性动作,也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已经问世的4款智能灵巧手,或能捏住一根细针,或能搬运一箱重物,可谓各有专长。
除了打造行业应用级灵巧手,中科硅纪还陆续推出3款上半身为人形、底部为履带式或轮式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它们同样有不同的技术特色和应用定位:“无际”专注于工业场景;“无畏”为危险操作等特种行业而生;“无忧”面向公共服务、家庭服务和养老助老等民生场景。
看得见的硬件背后,是无形的具身智能算法。8月,该公司发布“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全栈解决方案”,意味着一个包括智能机器人部件、整机和解决方案在内的产品矩阵形成。
目前,该公司的灵巧手系列产品已实现小批量生产,销售给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高校和行业应用客户,还实现了海外客户“零的突破”。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在工业精密部件制造、物流仓储、危险物处置等领域开展验证,并拿到多个订单合同。
迎“风”而上,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产品矩阵迅速形成,无疑得益于公司深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研发能力。
中科硅纪孵化自具身智能“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Casia Hand团队由王鹏牵头,十多年来专注于机器人上肢灵巧操作能力的突破,逐步建立全栈技术体系。
作为自动化研究所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2017年在麒麟科创园成立,既产出科研成果,也孵化、引进企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科硅纪因此在麒麟科创园注册成立。“具身智能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未来产业。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王鹏对记者说。
在研究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团队遴选9项授权发明专利,先后以作价入股和直接转让的方式转移到中科硅纪,理顺知识产权的权属,也为公司顺利起步打下基础。张天懿等多位研究所员工办理“离岗创业”手续或从研究所离职,全身心投身创业。
麒麟科创园无偿提供办公场地,且给予数百万元孵化资金。去年公司成立后很快完成千万级种子轮融资,今年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新一轮融资正在推进。
在具身智能“风口”,公司一方面招兵买马,员工队伍扩充到三十多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85%,还引进有互联网大厂工作经验的商业人才;另一方面,在自建生产线之际,与具有国际领先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力争尽快补上供应链和产能缺口。
“做企业和做研究最大的区别是,技术创新只是企业运营的一个环节,企业要从需求和市场出发去定义产品、牵引技术迭代。”王鹏体会到,“战略上‘扬长’很重要,要挖掘企业的长板和特色并不断放大;战术上要想办法‘补短’,补齐关键人才,引入合作伙伴,确保目标顺利实现。”
紧扣“好用”,到场景中谋求发展
上个月,在北京一家物流企业的仓库内,一台“无际”开始上岗试用。“货架大概2米高,分4层。机器人先把包裹分拣到货架上的大篮子里,等篮子里的包裹满了,再把包裹送到指定位置。”一边“盯着”机器人干活儿,一边为它调试软件的中科硅纪首席软件架构师任印政介绍。
从地面到两米高度的“全范围”作业,它是如何做到的?原来,“无际”腰部具备俯仰功能,上半身可以按需升降,还装有灵巧手、高精度传感器等设备。因此,“硬汉子”上能完成“空中任务”、下可抓取低处物品,还能在复杂的工业环境、物流环境中主动避障,平滑快速移动。而任印政的任务是,让“无际”有更强的移动能力、操作能力,工作效率更高。
“去年机器人企业展现的主要是机器人有什么能力,今年大家的重点变成机器人如何与应用场景结合。”接连参加两届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张天懿感受到明显变化,“主动找我们的机器人集成商,工业、商业等领域的终端客户多了。他们想用机器人,很关心机器人在具体场景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到真实场景中去,让机器人能用、好用、耐用,是公司下一阶段发力的重点——不仅把“无际”送到北京的物流企业、珠三角的制造工厂试用,还与南京、苏州等地的机器人同行合作,在养老、特种等场景中磨练机器人的本领。
近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名”具身智能等新的经济增长点。王鹏坚信:“通过硬件和算法的持续协同进化、‘技术—产品—市场’加速闭环,像人一样用‘手’干活的机器人,将渐进式落地到各种应用场景中,高效、安全地为人类服务。”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