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连锁品牌店加快“跑马圈地” 竞逐江苏消费沃土
原题:多家连锁品牌店竞逐江苏消费沃土
“便利店+”,塑造“生活第三空间”
今年8月,安徽便利店连锁品牌邻几首次进入江苏市场,在南京连开十店。此前,金鹰7-Eleven便利店落子无锡,实现江苏13个设区市全覆盖;浙江品牌十足也宣布在江苏实现千店规模;香港上市企业江苏宏信超市也透露已布局51间超市、109间便利店……作为城市商业生态中最活跃的毛细血管,连锁便利店正以迅猛之势“跑马圈地”,扩张步伐持续加速,而江苏这片消费沃土,正成为各路品牌竞逐的核心战场。
便利店扩张“激战”正酣
从学校到园区,从商圈到生活圈,一批国内外便利店连锁品牌陆续涌入江苏,街头巷尾的“便利店地图”不断刷新。据公开数据,金鹰7-Eleven落地无锡后,在江苏的门店规模达到300家;今年年初,罗森江苏门店超过600家,其中南京超过300家。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连锁品牌便利店门店量可能超过3000家,若计入非连锁品牌,总量或突破5000家。
“我国便利店起步较晚,国际品牌如全家、7-Eleven已有数十年规模化运营经验。”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陈启斐认为,零售业态沿百货商场、步行街、专营店、超市至便利店的演进,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在高度城市化、高收入水平区域,便利店零售业态更易蓬勃发展。
在较强消费能力支撑下,江苏成为便利店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之一。在邻几证大喜马拉雅F座分店,记者观察发现,该店位于南京南站南广场临街转角,方圆300米之内集聚了13家同类店铺,客流量虽大,竞争也相当激烈。
尽管消费市场复苏温和,但便利店发展增速遥遥领先,成为当下较火的零售业态。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铺实现零售额6958.5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便利店、超市分别同比增长17.9%、8.9%,增速较1—5月分别提升2.5个、0.8个百分点。
精耕鲜食解锁核心盈利
“跑马圈地”的扩张背后,盈利成为核心挑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发布的《2025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行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选好地方就能稳赚不赔的“黄金时代”已然终结。此前,便利蜂在南京的多个店面就由于经营不善、成本压力等原因相继关闭。
如果说早期扩张阶段追求规模化是战略所需,那么如今实现可持续盈利已成为行业共识。记者了解到,优化商品结构、发展自有品牌是便利店关键盈利点,其中,鲜食和餐饮化转型更是重要突破口。
“我要6杯冰美式,先拿一杯,另外5杯存着。”早晨8点的南京金融城,一家金鹰7-Eleven店内一片繁忙,“存咖啡”消费模式很受周边白领青睐。店长高文皓表示,工作日上午8点到10点是消费高峰,“早餐和鲜食类商品最受欢迎,我们特意增加了能量饮料、速溶咖啡、速食产品品类和库存。”
“饭团、便当、关东煮等鲜食产品毛利率可达35%—45%,是盈利的关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徐菱涓分析认为,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销量多、周转快,但若缺乏精细化运营,这些短保产品反而会成为损耗重灾区。
在邻几安徽生产基地,饭团、面包、甜品等每日源源不断地产出,输送到南京各个门店。其鲜食工厂基于反馈持续创新,比如推出双鸡排大口饭团、毛毛虫面包、雪月亮生巧冰皮面包等新品,不断丰富消费者的餐点选择。
要支撑这样的鲜食战略,必须依靠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江苏宏信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的41.2%将用于新建配送中心,26.8%用于建设餐食中央厨房——这两项关键投入都指向供应链优化。通过自建中央厨房和配送体系,品牌能够更好地控制鲜食产品的品质、成本和配送效率,从而支撑门店的差异化竞争。
然而,供应链的强化也带来新挑战——需要足够多的门店来摊薄后台投入的成本。于是,是否放开加盟以快速扩张并降低单店成本,成为行业面临的关键抉择。目前,罗森、美宜佳等品牌通过加盟模式化解扩张与利润的矛盾,凭借规模效应提升供应链效率;而邻几、宏信等则坚持自营,专注于本地化特色与创新。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加盟要求更高的管理能力,自营则更利于保持特色和服务品质。徐菱涓认为,本土便利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对区域市场的深度适配性——精准洞察并贴合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消费者口味偏好及消费行为习惯,这一优势是国际连锁品牌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难以快速复制的。“本土品牌可优先聚焦本土市场,通过持续深耕实现区域市场的高渗透率、高认可度,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同时,以提升商品品质与服务体验为核心,在细分市场中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与国际品牌的错位发展。”徐菱涓说。
拓展“+”服务撬动新消费
外资品牌凭借标准化、规模化建立优势,但未来便利店的价值远不止于商品零售,更是连接社区、服务居民、传递温暖的生活节点。拓展“便利店+”服务、激发消费潜力,正在成为行业精耕细作的新方向。而所有服务的落脚点,最终都体现在消费体验上。
南京师范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南京便利店分布还呈现“冷热不均”的格局。在新街口等核心区域,品牌便利店扎堆竞争;而在主城区的一些边缘或新开发地带,如鼓楼滨江、大校场等,则存在品牌门店稀少、居民购物不便等问题。这种分布失衡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竞争不足的冷点区域,因缺乏竞争压力,提升服务动力不足,门店评分普遍较低,也成为未来需要补齐的短板。
多家便利店连锁品牌相关负责人也提出,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趋于饱和,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市场会成为便利店扩张重点。通过布局下沉市场,便利店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挖掘更多区域消费增长机会。
服务创新方面,便利店正从单一零售向多元生态延伸,“+药妆”“+生鲜”“+社区服务”等模式逐渐成熟,越来越多品牌甚至试水“+休闲”新玩法:开辟共享空间方便居民聊天、玩棋牌和临时办公,与文创品牌合作,在店内陈列图书、文创产品,打造迷你文化驿站……这些创新尝试让便利店不再是来去匆匆的购物点,而成为融入日常的“生活第三空间”。邻几便利店创始人刘忠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洞察本地消费者的偏好,通过‘便利店+’真正融入社区,成为居民的好邻居、好帮手。”
便利店的发展也倒逼产业链升级:一方面,企业通过自建或合作强化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等供应链能力,如美宜佳通过智能物流与自动化分拣提升效率;另一方面,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选品、动态定价与库存优化,推动精细化运营。
目前,门店数量排名前列的国内便利店品牌,基本都实现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大数据分析,优化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顾客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已有近四成便利店开通即时零售业务。随着即时配送效率向“15分钟”迈进,便利店承接的外卖订单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未来,能否精准捕捉并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将是便利店撬动更大市场的关键。”陈启斐表示。(胡春春 徐睿翔 杨频萍 王邹红)
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