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和结节,到底会不会癌变?
为什么中国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年轻?城市女性风险更高吗?体检查出乳腺增生和结节到底要不要紧,会不会癌变?什么是乳房重建手术?
这些焦虑,可能很多女性都经历过。这一期,我请来了“红房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整形外科双料专家——金玉春教授,从最常见的乳腺小问题,到乳腺癌患者最在意的选择与意义,希望听完这期的你,从今天起更爱自己!
金玉春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
整形外科主治医师
文字内容摘自本期播客,完整音频见文末
特别感谢音频剪辑和文字整理伙伴:玉盼、桃子
菠萝:现在乳腺癌是不是越来越年轻化了?
金玉春教授:以前乳腺癌的发病年龄都在绝经后,大概50岁以后,但现在一直在提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中位数已经到了45岁左右,所以中国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乳腺癌要年轻十岁。
菠萝:为什么中国的乳腺癌会比国外更提前呢?
金玉春教授:我觉得跟人种是有关系的。另外一方面,乳腺癌跟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的相关性还是蛮大的,说实在的,中国女性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乳腺癌的发病率,农村和城市是不一样的,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农村女性。那农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女性生活压力更大、节奏更快。因为乳腺癌本身大部分都是激素依赖的肿瘤,跟内分泌、激素暴露,可能都是有相关性的。
菠萝:你接手过的最小的患者多大?
金玉春教授:我接手过的最小患者是18岁。当然这部分患者,往往可能也有遗传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红房子医院在年轻乳腺癌领域,还是做的比较出色的,特别是在孕期乳腺癌的诊治领域,我们应该是做的最好的,所以我们医院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比例相对来说会多一些。以前认为30岁之前得癌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癌症发病率确实越来越早了,我们确实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年轻女性的健康问题。
菠萝:乳腺手术后的外形修复,是不是最近二十来年的事儿?
金玉春教授:对,现在大家熟悉的可能是即刻的假体重建,就是乳腺癌做完,当场就做一个假体的重建,这类术式开展也就十几年左右。
菠萝:对,感觉现在很多大医院在倡导这些事情,但目前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至少在2004年我妈妈生病的时候没有。
金玉春教授:那个时候没有。我们读书的时候,清一色的治疗方式都是改良根治术,也做前哨淋巴结清扫,那个时候做保乳的非常少。我们现在很少去做清扫,因为手臂并发症确实比较多,比如手肿、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来说后续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差的。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做前哨淋巴结活检,但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我自己有一个亲戚也是乳腺癌患者,她是非常早期的肿瘤,却做了一个根治手术,甚至把胸大肌也拿掉了,做完非常触目惊心,我觉得对女性来说这个损伤太大了。
看肿瘤治疗的历史,早期的手术非常激进,例如扩大根治。现在我们已经从大手术,慢慢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精准,还可以做到保留外形。
菠萝:以前大家可能对它不够了解,以为切得越多越安全。
金玉春教授:对,现在还是会有一部分患者有这种想法。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科普教育,告诉大家切得少并不代表效果不好,切得多也不代表效果就好。而且现在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肯定要更加全方位地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活质量。
菠萝:能否给大家科普一下,乳腺增生是怎么回事儿?
金玉春教授:乳腺增生在乳腺外科里面,不算是一个疾病。它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很多人看到检查报告中有一个诊断叫乳腺增生,就会觉得很紧张,其实乳腺增生只是一种乳腺状态。比如育龄期比较容易出现乳腺增生,但绝经以后,随着激素的退化,乳腺的腺体其实是慢慢退化的,可能又会出现“双乳退化不全”的诊断。这些就是为了表述乳房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根据每个月经周期的激素波动,自然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它不是一种病理现象。
只不过有时候增生比较厉害了,会出现一些症状,例如乳房胀痛、摸到一些团块或者结节,很多患者会比较担心,但其实不是病理性的问题,还是在生理性的范畴之内。乳腺癌是乳腺癌,乳腺增生是乳腺增生,一个是病理性的,一个是生理性的。有乳腺增生也不代表着更容易患乳腺癌,两者没有任何关系。
菠萝:那乳腺结节和乳腺增生又有什么关系?或者和乳腺癌有什么关系?
金玉春教授:乳腺结节其实是一个概念上的统称。乳腺结节可能包括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结节、增生结节等,当然也包括肿瘤。它是一个很泛的概念。乳腺结节需要具体区分是哪种类型的结节,检查报告中会有一个BI-RADS的分级,如果是三类的乳腺结节,那基本上可以放心,大概率(98%的可能性)是良性结节;如果说四类或以上了,这种情况就提示有一定风险,需要找医生再确诊是否需要处理。
菠萝:这是一个影像上的概念对吧?
金玉春教授:对,我看到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不知道它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以统称它为乳腺结节。大多数人拿到4级的都是B超检查出来的4A级,4A其实是最常见的,因为4A就是在一个临界点,对于B超医生来说,如果我报你良性的,又有点担心,但如果报恶性的,好像又不大像是,那我就报个4A,让病人找乳腺外科医生判断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如果我自己遇到这类病人,可能要重新给你看一看这个图像是不是真的可以达到4A,或者说通过其他的检查,比如乳腺钼靶、磁共振,再去明确一下风险到底高不高。
如果这些检查做下来,其实风险不高的话,那还是建议定期随访,并不一定要去处理;如果确实检查出来有一定风险,那可能要去做穿刺确认,因为这是我们能够拿到的最直接的证据。
菠萝:我妈妈2004年为什么想到去检查乳腺,是因为她洗澡的时候摸到一个肿块,我觉得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幸运,就是你能摸到,因为很多内脏器官的肿块是摸不到的。所以当大家摸到包块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自己判断它的风险呢?还是只要摸到包块就应该去医院?
金玉春教授:有一些小的技巧或者办法,可以大概自己判断。总体来说,大部分摸到的包块要么就是一个纤维瘤或者囊肿,要么就是乳腺癌。纤维瘤和囊肿的主要特点就是光滑,容易滑动。如果你摸上去有点像摸弹珠的感觉,一来一去地会动,大概率是良性的;但是如果说摸上去像一个小石头,它是不能推动的,或者有棱角的,那情况可能有点不妙,可能需要马上去医院检查;甚至有些人摸到的感觉可能只是有点增厚,皮肤稍稍往里面凹陷,这种情况也有乳腺癌的可能性,需要尽快就诊。
菠萝:纤维瘤好像也是非常常见的。和乳腺癌有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可以一直随访,而不一定需要做手术呢?
金玉春教授:其实对于大部分的纤维瘤来说,良性的就一直是良性的,恶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当然也有一种分叶状肿瘤,有一定可能性恶变,因为分叶状肿瘤随着细胞增殖和核分裂象的不同,会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这个只能通过病理去区分,它的特点是长得比较快。
纤维瘤大部分变化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可能几年都不会变化,但是分叶状肿瘤就长得很快,半年就会长得非常大。如果随访了几年也没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其实可以继续随访下去,不一定要处理。
至于要不要去手术,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心态很好,那可以随访,隔半年查一次B超,观察它的变化。如果你的心态不好,又觉得每次随访太麻烦,那你还不如处理掉。
很多人问我,纤维瘤到底为什么会长?其实没办法归到单一因素,可能主要还是跟你的体质有关系,也就是说你的基因决定了你容易长结节,甚至可能已经长过一个了,过段时间还会再长另外一个。纤维瘤确实容易复发,但它毕竟只是个良性的肿瘤,大家不用太担心。
菠萝:乳腺癌标准的筛查方式是什么?女性应该从多大开始做?
金玉春教授:我们经常说女性要做好两癌筛查(乳腺癌、宫颈癌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乳腺筛查目前建议30岁以后就要定期检查了。
常规的检查就是做B超,因为B超对你来说是最没有影响的检查,不像乳腺钼靶还有一定的辐射。但是40岁以后,钼靶就有必要做了,因为很多的早期癌变,可能是以钙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一般情况下B超是发现不了的。
那为什么在40岁之前不需要去做乳腺钼靶呢?一方面是因为40岁之前,育龄期女性的乳房密度还是比较厚密的,激素水平比较高,小叶增生也最厉害,很多时候钙化会被掩盖掉。另外一方面是因为40岁之前发生早期乳腺癌的比例较低。
但是,如果有高危因素(例如:乳腺癌的家族史,或者携带乳腺癌的突变基因),那筛查就需要提前。对于高危人群,建议25岁甚至更早就开始筛查,筛查频率也建议增加, B超从一年一次提高到一年两次,钼靶的时间也建议提前到35岁。
菠萝:我在听友群征集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女孩说她最近去做了一个体检,里面有一个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她得乳腺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高,但不是BRCA,或者我们经常听到遗传性的基因。这种情况需要担心吗?
金玉春教授:我们一般不会建议没有遗传家族史的患者贸然去做基因检测。但是对于有明确遗传性乳腺癌家族史的人,我们还是推荐做一个遗传方面的检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看有没有携带相关遗传基因,是否需要做相应的预防性处理?对于已经确诊的年轻乳腺癌患者,也是推荐做遗传基因检测,主要看后续有没有相应的靶向药可以用,另外也涉及生育和下一代的问题。
现在有关乳腺癌的遗传基因,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BRCA基因,但除了BRCA基因之外,还有其他的比如说PTEN、TP53等,也是乳腺癌比较高发的基因突变。如果你正好查到有这样突变基因,目前指南建议的是密切观察(因为属于高危人群),当然有的医生也会建议40或者45岁以后可以考虑预防性切除,最终要看患者如何决定了。
菠萝: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年轻患者,你们会有哪些特别的考虑需要单独交代(包括患者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的一些事情)?
金玉春教授:年轻的乳腺癌患者相对年纪大的患者(比如说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需要考量的问题肯定更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还有很多其他的社会使命要完成,比如生育。另外,乳腺癌的治疗势必会跟激素水平相关,那可能就会影响到卵巢功能,卵巢对女性的内分泌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又需要考虑内分泌的功能是否保留,因为很多的乳腺癌治疗可能会导致提前绝经、提早更年期等这些症状。另外,激素水平降低,容易导致骨质疏松提前发生,这些我们都要去考量。
对年轻女性患者的手术,也需要考虑外形保留,因为她可能还处在事业上升期、还有很多社会功能和角色。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对于卵巢的影响以及后续生育率的保存,医生都要提前考量。在我们医院,对于年轻乳腺癌患者,有一套常规流程:我们会提前跟生殖科医生做多学科讨论,提前帮患者做生育率的保存、内分泌的管理,对后续症状(焦虑、失眠等)也会一一应对。
菠萝:生育率的保存是什么概念,可以给我们科普一下吗?
金玉春教授:所有的化疗药物对卵巢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很多人化疗完卵巢功能可能就没有了,提前进入绝经状态。也就是说,等乳腺癌治疗完,就已经失去生育功能了,所以我们要把卵巢的生育功能提前保留下来,把开始化疗前没有受到化疗药打击的卵子,提前冻存起来。
对于已经结婚的患者,也可以把胚胎先冻存起来,等到后续疾病治疗好了,又想怀宝宝了,那个时候就可以把卵子或者胚胎拿出来,重新恢复生育功能。
菠萝:怀孕的时候得乳腺癌,是有什么特殊原因(例如激素方面的原因)吗?还是说只是碰巧两件事儿同时发生了?
金玉春教授:可能还是碰巧。当然,当代女性的生育模式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都是晚育,有研究显示,晚育是增加患乳腺癌风险的。另外一方面,孕期激素水平是非常高的,这也会促进肿瘤的生长,所以相对来说,孕期(包括哺乳期)的乳腺癌,恶性程度会更高、隐匿性更强、发展可能更快。因此,妊娠期的乳腺癌相比正常的乳腺癌,会更棘手一些。
菠萝:在怀孕或哺乳的时候,很多治疗的药物是不是都不能用?
金玉春教授:是的,所以我们会重新帮病人做药物的排兵布阵,有些可以用的药,我们可以把它挪到前面来,那些不能在孕期用、需要生完孩子之后才能用的药,我们可能会把它挪到后面去,所以治疗模式可能跟普通的乳腺癌会有差别。
我们需要跟产科密切合作,既要时刻观察宝宝的状态,同时也要给妈妈好的疗效,包括什么时候手术、什么时候开始化疗等等。这些都是要根据孕周合理安排。孕期的化疗现在已经很成熟,做好药物的筛选就可以。
以前,孕期患乳腺癌,可能很多医生都会说宝宝肯定是留不了了。前段时间有一个江西的孕妇来我们医院就诊,她说当地医生直接跟她说,没办法保留宝宝,肯定要先去做引产。她当时来到我们这里,知道大的小的都能保的时候,真的喜极而泣,现在宝宝也已经快一岁了,很健康,她自己也已经完成了治疗。
菠萝:重建这个理念,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对吧?
金玉春教授:对的。乳腺对女性来说,本身就很重要。乳腺不像其他器官,是藏在身体里面的,乳腺是个体表器官,涉及到女性整个形象。失去一个乳房,对女性来说,心理上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另外可能会带来很多社会、家庭的问题。我们确实会碰到很多的患者,失去乳房之后,出现一系列社会、家庭的问题,这是非常现实的。对于女性来说,没有乳房,虽然患者可能当时觉得没关系,只要病治好了就行,但等到病情稳定了,疾病治愈了,这个时候患者天天对着镜子还是会非常失落的,无形当中会增加一些女性抑郁发生的概率。所以我觉得健全的外形,对女性的心理治愈,包括社会功能的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重建不光是为了恢复外形,其实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治愈心情。
菠萝:做这种重建手术复杂吗?
金玉春教授:现在这个手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单纯假体重建的话,像我自己,一般情况下乳房切除再重建在2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对我们来说,假体重建是相对最方便的一种重建,对患者来说它的损伤是最小的,达到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另外还有自体组织的重建,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要长一些,通俗来讲就是在你身体上拆东墙补西墙。去别的地方取脂肪、肌肉等皮瓣组织。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从腹部取,因为大部分人都有点游泳圈,反正都多了,那就变废为宝。
菠萝:现在是做假体更常见吗?
金玉春教授:对的,假体相对来说对患者损伤是最小的。自体重建虽然是自身的组织,但它毕竟创伤还是比较大的。如果选择假体重建,也可以保留乳房区域的皮肤,目前来看也是比较安全的。现在大量的论证已经说明,保留整块的皮肤(包括乳头乳晕的组织)对乳腺癌患者来说是安全的,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手术。
菠萝:如果要对年轻女性说一些关于乳腺健康需要注意的点,您最希望跟大家强调什么?
金玉春教授:当代城市女性真的是半边天,职责、能力,其实都是非常厉害的,当然女性的压力也会特别大。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处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其次的话,我们真的要学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爱自己。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