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中老师斩获国家级大奖 路子“野”得惊掉下巴
科中老师斩获国家级大奖
近日,在第九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数学基本功大赛如期举行,电的科大实验中学(简称科中)惠婧老师以高新区初中语文教学倡导的大单元设计为基本理念,秉持科中语文组深挖文本解读的精神,斩获优秀课例和论文一等奖;唐玲老师论文荣获一等奖。

据悉,这是国家级大赛,每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所有教师开放。而此次获奖项目,也被誉为语文界的三大奖项之一,含金量可见一斑。
俗话说,平时成千上万次的积累,才能换来关键时刻的大爆发。的确,走进两位科中老师。你会发现,耀眼的成绩背后,还有一些更让人着迷的东西。比如,有趣的灵魂、张扬、疯狂的课堂,还有那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惠婧: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她绝对是一个优秀,专业功底“硬核”的语文教师。
心里有梦想,眼里有远方,说的是她;诗意生活,内涵优雅,说的还是她。整个人就犹如一本愈久弥香的书籍,越打开越精彩,让人沉醉,更让人难以自拔。
这样一位“语文味”十足的老师,却绝不是一个沉闷呆板的教书匠,也不是迂腐老套的“孔乙己”,而是学生们心里,真正有趣的“灵魂”师者。
惠婧,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新区教坛新秀,高新区优秀学科教师,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区级联动研究项目二组核心成员。获得全国初中语文教师赛课一等奖,全国论文比赛一等奖,高新区“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成都市、高新区论文比赛一等奖。参与研究国家级的课题、区级课题。参编《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等书。
多年来致力于阅读与写作研究:倡导“文本互涉”阅读,其论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倡导“向名作家学写作”,指导学生获得“为学杯”作文大赛、“创新”作文大赛多个全国一等奖。惠婧老师参加由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委员会等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以高新区初中语文教学倡导的大单元设计为基本理念,秉持科中语文组深挖文本解读的精神,其优秀课例和论文获得双一等奖。
语文,还是要多阅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儿时老师们经常用来勉励自己多读书的经典语录,惠婧仍在坚持,只不过在她那里,多了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少了苦口婆心的说教。
比如,当她看到学生写的随笔时,当阅读到低年级学生描写银杏,透露出一种凄美的感觉时。她其实想告诉孩子,“银杏除了凄美,其实还有很多面,比如生命的延续,秋景的壮观等”。
但是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美,描写出更多的意境美呢?在她看来,除了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关键的还是平时的日积月累。
比如,当她看到一个低年级学生描写的窗外的树时,文字是这样的:
“他看到满树结满了果子,所以想吃。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就下手了,当他咬了一口后发现果子其实不好吃,于是随手就扔掉了。”
到了高年级,同样是这颗树,同样是满树的果子,而学生的描写则发生了变化:
“想摘,但是又怕不好吃,又担心别人“捷足先登”,于是一边守护一边观察,相比以前,多了一种守护的观望。”
诚然,学生的文字变了,文字聚焦的点也变了。这种变化,一方面源自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审美、观察力不同了,心境也不同了,所以文字中包含的感情也不一样了。而最关键的,还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的语言素养积淀多了。所以才能描绘出更多富有感情,记录多彩生命的东西。
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她一再告诉孩子们,要多读书,让书籍给自己给养。而她,身为老师,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感染学生们。“多年以后,当同学们再看科中银杏时,一定不止有凄美的感觉,还一定多了秋天的绚丽,生命的延续等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惠婧的语文观和语文素养。的确,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一定不是简单地看学生的成绩有多好,而是通过老师的课堂,同学们得到了哪些积淀,情感是否有升华,审美是否有变化,价值观是否越来越清晰、明朗。
这是科中语文教研组一直坚持的东西,也是她多年坚守的初心。
充满“八卦”的课堂,路子有点野,学生是真的活。
你以为这就是惠老师的全部。绝对NO NO NO!诗意的课堂只是优雅生活的一面,有趣的灵魂才是她的真正让学生信服的秘密“武器”。
到底有多有趣呢?
小编初步统计了一下,短短1个小时的交谈里,惠婧老师就笑了18次,咯吱咯吱的笑声里,全是她真性情最真实的流露,藏不住也掖不住。
而她所有的“真”,都源自一颗未泯的童心。这样的老师,接地气,容易亲近,没有人不喜欢。所以当她说自己的课堂路子有点野,喜欢带学生一起“八卦”时,也不奇怪了。
到底如何八卦呢?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喜欢给学生讲文人雅士的趣事。
“不要以为那些大儒大雅就完全只有书里面描写的一面,他们其实也有生活的一面,也是鲜活的,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困窘和尴尬,从四面八方去全面了解他们,才能真正体验他们当时创作的心境,你才发现,原来他们也有温度,不像书本上那样冷冰冰。”
惠老师直言,这样的课堂教学可谓“一箭三雕”,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们学会深挖,多角度看问题,多方面想问题,最关键的是,语文课不再枯燥无味,学生是真的活了。
唐玲,从不按常理出牌,课堂惊喜不断。
她的率真,就像她的语速,快、稳、准。
她的战斗力,比“超人”还厉害,永远是制高点,永远最爆棚;
她的语文课堂,非常张扬,总是不按常理出牌,更别想用逻辑来评判。但,整整40分钟,满满的不确定性,却为学生带来一个个未知的惊喜。
她是科中初中语文教师唐玲,在第九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数学基本功大赛上,其论文斩获全国一等奖。
唐玲,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高新区语文骨干班成员;成都市高新区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成都市高新区项目二组成员;《例谈初中语文引悟课堂问题设计》获全国论文一等奖;《群读共写: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获全国论文一等奖;《初三文言文字词“纵横”》获市级赛课一等奖;《动物笑谈》获区级赛课一等奖。参与编写“星火名著阅读丛书”,主编其中《西游记》分册。
反其道而行之,“逆向点拨”点燃学生。
话说教师的课堂逻辑,大概分为三种:一则是根据惯性思维,顺势而为;二则是不按常理出牌,逆向点拨。三则两者相互贯通,伺机而动。
唐老师的课堂,属于第二种,更像第三种,充满了教学大智。
在具体的教学上,别人喜欢循规蹈矩,顺势而为。而她就想大胆创新,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喜欢逆向点拨,喜欢逆向碰撞。这一方面源于自己对三尺讲台疯狂的喜欢,另一方面也和她鲜明的个性有关。
在同事眼里,她是一个充满激情、对三尺讲台爱到疯狂的老师。她的课堂,不管是授课方式,还是文本解读的角度,都让人耳目一新。
在学生眼里,她的课堂,个性张扬,声情并茂,非常有语文味。还有学生直接称其为“疯狂的老师”,敢闯敢教,思维奔放。
她坦率地说,“新”不在乎教学形式上的新,更多的来自于文本角度的新。比如,当她讲约克的诗歌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用逆向思维带给孩子们新的解读。
当所有同学都觉得作者的观点不好时,她总会找到逆向解读的点,从另一个角度找到教学中的新和乐趣所在。比如:鉴赏散文时,当同学们说很美时,她总会刨根问底,美在哪里,诗意在哪里。然后抛出反面的答案,“我就觉得这首诗很无聊,不信我给你们证明一下。”
唐玲说,没有碰撞的课堂,就如师生间断了交流,一定是失败的。而她所有的“用心良苦”,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

独创“肢体诵读”,引导学生从书本回归生活。
唐玲的课堂,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非常的轻松、诙谐,也非常的自由。她独创“肢体诵读”法,鼓励学生们在朗诵时,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比如,学李白的诗歌时,她鼓励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把自己置身创作时的意境中,从内心深处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像李白一样的豪迈、洒脱。
在学抗战时期的作品时,他鼓励学生大声呐喊,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表现的内容,让学生真正体味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刚开始,同学们也很拘束。而唐玲,则先“疯起来”。作品豪迈,她就豪迈;作品婉转,她就婉转。总是沉醉在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经典里。
耳濡目染中,学生们也备受感染,阅读时,不仅声情并茂,还要绘声绘色,有时候还手舞足蹈,义愤填膺。不一样的课堂风格,也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更让科中的唐玲,与众不同。
“让学生每天都带着好奇和新奇去发现,每天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此外,她还喜欢从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她的课堂,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更可以在任何地方。她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比如学校运动会期间,她就安排学生当记者,做采访;比如现代的学生喜欢玩手机,那她会鼓励学生去做一些PPT……
在她心里,教育就是顺势而为,“既然大家都喜欢手机,不如让他们用手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当然,他们只是科中大家庭里的一员。近年来,腾飞的科中,还孕育了一大批年轻有为,充满战斗力的师资队伍,他们像一团燃烧正旺的火,不断给学校发展输送力量。他们,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最可爱的人。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