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深耕汉韵沃土 赋彩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为了解乡村文化发展情况,感受乡村振兴步伐,7月17日至22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汉韵兴村实践团”再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村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促进其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
领略汉风古韵 体会乡土风情
时隔2年实践团再次走进刘邦店村,亲身感受“千年汉之源,旧貌换新颜”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昔日泥泞的小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一排排崭新的仿汉式民居错落有秩,黑瓦白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着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汉阕、十里长街、饮马井、饮马亭、上马石、重修泰山行宫碑和一件件极具时代气息的老物件,增加了汉文化的沉淀,彰显着“一代帝王村、千古汉之源”的深厚底蕴。漫步村中,随时能感受到浓郁的汉文化气息,让人有穿越到汉朝之感。这一系列显著的变化,无不体现着政府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
村貌在变,村民生活也在变。得益于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刘邦店村在一代代村民们的努力下,重新焕发生机。美丽的田园风光、别致的房子、干净整洁的村道、恰到好处的绿化点缀……新村以越来越美丽的姿态,带给村民们源源不断地获得感与幸福感。村民屯阿姨说:“我们现在住得好、环境美,很多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现在村里的变化,沾了刘邦的光,也沾了国家发展的光!”
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百姓大舞台作为开展文化活动和提供文化服务新阵地,每月一次的汉文化主题惠民文艺演出在这里精彩呈现,将汉文化送到村民家门口,给村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探访历史古迹 守护汉韵印记
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探访、集体访谈、一对一访谈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详细了解了刘邦店村的历史变革、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刘邦店在两千多年前原名刘八店,刘八是刘邦的叔叔,当年在此开店,村庄因店得名。刘邦随母亲从丰邑逃难而来,安居于此,一直到他48岁起事。在这里,刘邦不仅和王陵、周勃、灌婴成为莫逆之交,也完成了他最初的人脉积累。
村民张守爱说:“提起刘邦和村里的故事,每一个刘邦店人都会如数家珍,这是我们的骄傲!”
村内现存的饮马井、饮马亭、上马石、重修泰山行宫碑等历史古迹,讲述着汉朝建立时那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历史。一代代刘邦店人口口相传的“马歇蹄”、“刘邦坐槎子”、“歇马亭”、“坐席结义”等故事,传续着他们对这位乡亲帝王的深厚感情,更增加了汉文化的积淀,使整个村庄显得更有灵魂。
村里根雕匠人罗亚东在采访时提到:“我的一些作品也受到刘邦故事的启发,比如说《刘邦出征图》就是受到曾经刘邦率军攻打淮南王婴布的故事启发创作了这个作品。”
在长时间且深入的交流中,成员们不仅拉近了与村民的联系,更深刻认识到了刘邦店村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潜在价值,也洞察到了当前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实地走访“三产” 感悟和美乡村建设
党的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探索汉韵古风对刘邦店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影响,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工业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村民的就业渠道、收入水平等相关情况,实践团对刘邦店村周边果园、铸造厂、十里长街等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走访。
刘邦店村注重农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进农业项目,如万寿菊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村子西部瓜菜基地得益于沛公牌西瓜,每亩为瓜农带来收益达万元以上。
果商李广志说:”我大概承包了近300亩,主要以果树为主,像苹果、桃子等采摘、分拣时会雇村里一些老人,也能为他们带去一份收入。”
在刘邦店村的发展史中铸造业一直延续至今,古时的铁匠铸造,近代的兵工作坊,如今更是把新型耐磨材料发展成为产业基地。如今刘邦店村的耐磨铸造企业已经发展到50多家,形成了安国镇新兴耐磨材料产业基地,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成为带动乡村就地就近就业的新引擎。
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刘邦店村规划有十里长街、刘邦故居、汉风民宿等,将一代帝王刘邦的历史典故用景观节点的形式串联其中,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仿汉式建筑古村。村党支部书记苏德华在采访时说:“村里目前建设有十里文化主题长街,拟通过‘乡土化改造+民居食宿+乡村旅游’的模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汉文化,享受田园风光。我们期待激活乡村旅游,富裕村民钱袋子。”
志愿服务乡村 青春温暖人心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将社会服务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发扬新时代交院青年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调研中发挥自身所长为村民们做实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梦宇老师在当地给团队成员讲述了一堂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的微课,引导鼓励成员们投入到力所能及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入融合。
课后,在杨心怡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们在村内的标志性建筑刘邦铜像前为村民免费合影留念。团队成员尽自己所能耐心指导村民摆姿势、做表情,希望为他们拍摄出最满意的照片,用镜头为村民带去温暖。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队在刘邦店村播下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种子,为提升村民文化意识、增强汉文化氛围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未来学院也将持续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不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