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学“种地”,我决定从生物实验室走到教室讲台丨高考路上的前辈
本文作者:@种过地的小番茄,2017年参加高考,被调剂到农学方向下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在专业分流时选择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后跨领域保研至生物学,硕士毕业后成功考上教师编,即将成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不少学生和家长都想尽量避开被传“劝退”“避雷”的专业,但似乎没有专业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在做选择时万分纠结。那么,读了所谓“劝退”专业的人,现状如何呢?
2017年,番茄被调剂到农学方向下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此后七年,她从农学的田野走到生物学的实验室,又站上三尺讲台。她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高考志愿只是标示了起点,而不是终点,人生没有弯路,别害怕做出选择。
01
高考被调剂到植物生产专业,我发现“种地专业”不是只“扛锄头”
2017年夏天,高考成绩揭晓,那是我高中阶段成绩最不理想的一次考试。面对班主任的关切询问,我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成绩既定,志愿填报成为紧迫难题。彼时的我,对未来专业方向并没有清晰规划。在分数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我采取了“分数最大化”的填报策略——选择我能进入的排名相对靠前的高校。我的想法是:先进入理想的大学平台,入学后再争取转专业的机会。
于是,综合考量录取分数线和性价比,我将目标锁定在几所农业大学。参考往年数据,这些学校录取把握较大,并且与同层次院校比较,其分数线会更低一些。
最终,我如愿进入了一所优秀的农业大学。遗憾的是,由于专业调剂,我被分配到了“植物生产类”。初次看到这个专业名称,我心中充满困惑:“植物生产?是要从事农业种植吗?”入学后的学习证实了我的想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田间、与农作物打交道的专业。
高中班级统计毕业生专业去向时,同学们填报的多为金融、计算机、电气工程等热门专业,我的“植物生产”在其中显得格格不入,我内心不免有些失落。
因此,到校报道后,我最迫切想要了解的就是转专业政策。这份急切甚至被学长学姐们笑称为“新生之最”。得知转专业需要第一学年优异的绩点后,我便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然而,一门专业导论课悄然改变了我的想法。课堂上,教授们介绍着各自的研究领域,讲述着如何通过科技提升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在当时的我眼中,这些研究闪耀着光芒,承载着为中国农业谋发展的重大意义。
原本坚定的转专业念头开始动摇,我逐渐对这个领域产生了认同感,憧憬着未来若能在此深耕,也能为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年后,当真的获得了转专业资格时,我却选择了留下。一方面源于对农业科研价值的初步认可,另一方面也源于对自身兴趣和职业方向的迷茫。
如今回望,那时的我确实缺乏更广阔的信息渠道和深入的职业探索,过于沉浸于个人世界。若能重来,我会进行更充分的调研,或许会倾向于选择就业路径更宽广的工科方向,以增加未来的主动权。
后续专业分流时,我选择了“植物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以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育种学、植物生物技术、作物栽培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田间实践与实验操作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田间实践课:头顶草帽,脚蹬胶鞋,手握农具,在老师指导下种植作物。我们还拥有“兴趣田”,尝试种植西瓜、草莓、玉米等,体验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这段头顶烈日、脚踏泥土的经历,被朋友调侃为“专业种地”的“实证”,也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深入学习农学,特别是进入植科专业后,我深刻体会到此专业与我入学前存在的“扛锄头就是全部”的想象,有着巨大反差。
田间实践是我们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石,它让我们真正认识作物、敬畏土地。但现代农学,尤其是植物科学,早已超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模式。脱下沾满泥土的胶鞋,回到实验室,迎接我们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分子世界”:上午还在田间记录玉米叶片性状,下午可能已身着实验服,在实验室里提取DNA,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优良基因,培育更高产、抗逆性更强的新品种。
“学农以后能做什么?难道是回老家种地吗?”这是许多人,包括初入学的我,心中的疑问。就我身边的同学和学长学姐去向来看:大部分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深造,因本专业对口研究岗位门槛较高;部分进入种业公司等农学相关企业;部分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选择了转行。
若有想要学习农学的学弟学妹,我建议大家在校期间如有条件,可以尽早进入实验室体验科研工作。若决心深耕此领域,应提前规划好细分方向,如遗传育种、作物信息、栽培生理等,为后续升学或就业打下基础。
02
从田野到实验室:基于职业发展考量,我跨领域保研到生物学
凭借本科阶段的努力学习,我获得了保研资格。但我意识到,农学侧重田间科研与应用,未来的主流就业路径,如长期扎根试验站的田间科研工作、种业公司技术推广等,与我对工作节奏和职业环境的内在需求存在偏差。
作为一个需要较为规律的工作时间和及时反馈来保持动力的人,我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节奏可控的职业环境。因此,我萌生了转换研究领域的念头。
考虑到相近学科在知识体系和技能基础上的共通性,我将目标转向了生物学,并顺利保研至一所985大学的生物学专业。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农学与生物学专业教育的核心差异:生物学作为基础科学,涵盖动物、植物、微生物、遗传、细胞、生态等,重在探索生命的本质规律,目标是“理解生命、探索生命”。
农学则定位为应用科学,课程体系紧扣农业生产需求,深度聚焦作物栽培、育种、土壤肥料、植物病理、农业气象等应用学科,并强化田间实践与技术训练,核心目标是“服务于人类生存”,解决粮食安全与高效生产等实际问题。
身边生物学专业同学的去向呈现明显分化:约三分之二继续攻读博士,深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直接就业者则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企业,从事研发、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临床监察员(CRA)等工作,部分考取公务员或进入教师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研发岗普遍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行业门槛较高。公务员的对口岗位数量通常少于农学专业,竞争往往更激烈。教师岗中,中学生物教师属于专业对口方向。目前,多数重点高中要求应聘者具备研究生学历,部分发达地区甚至要求博士学历。
客观而言,相较于计算机、金融等热门领域,生物学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对口就业岗位门槛高、需求相对有限;体制内通道较窄,公务员对口岗位少,师范岗位学历要求高;企业研发岗位同样需要较高的学历背景。
如果有学弟学妹想要学习生物学方向,我建议可以考虑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研究方向如肿瘤、免疫学等,或选择前沿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兴趣固然重要,但也需结合现实考量。如我个人的经历所示,想法也可能随时间变化,因此选择时尽量保持“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性,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03
从生物学实验室到教室讲台,非师范生考教师编难度如何?
硕士期间,我便决定不再继续深造。我深知自己需要及时正向反馈来维持动力,而科研之路漫长且充满未知与挑战。同时,我渴望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能给予我所需的安全感。因此,体制内工作成为我的首选。
一次家教授课的经历触动了我。当我向学生介绍棉花不仅有常见的白色棉,还有形态各异的彩色棉、绒长独特的品种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那一刻我意识到,教育能将生命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与在实验室专注于课题研究相比,我更愿意站在讲台上,将生物学的广阔天地分享给学生。因此,我决定成为一名教师。
于我而言,这并非对科研的“逃离”,而是基于自身特质和价值认同的一次积极转型,将所学所研转化为知识薪火,激发下一代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热情。
下定决心后,我全力投入教师编制考试,最终成功“上岸”,成为了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的内心满怀期待,也深感责任重大。
备考之路并非坦途。作为本硕专业不一致的非师范生,且缺乏学校实习经历,在招聘中处于相对劣势。面试过程中,我经历数次失败与自我怀疑,幸得多位师长与朋友鼓励,我也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录制自己的试讲视频,反复观看,一遍遍纠正自己的教姿教态与语言节奏,在一次次挫折中总结经验,最终柳暗花明。
对于背景相似且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无需过度担忧经验不足的问题。诚然,相较师范专业毕业生,我们在教学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差距。然而,我们在生物学领域拥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并且,我们在研究生阶段接触过前沿科学研究。当前高中教学日益注重创新与前沿视野,若能将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并拓宽其视野,这是我们的优势。
在此给有相似背景、意向从教同学的建议:首先积极取得教师资格证,这是自身学习能力和教育潜力的重要凭证,也是大部分公立、私立学校及教育机构的要求。其次,争取参与教育实习,亲身体验教学过程及相关职业要求,能为面试试讲积累宝贵经验,更深刻理解“教书育人”的内涵。
回首七载光阴,从农学的田野,到生物学的实验室,最终落脚于教育的讲台,在外人看来,我好像走了很大的弯路,但这每一步都源于我对自身的审视与探索。每一次选择,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选择高考志愿如同开始描绘人生的第一张导航地图,但它标示起点而非终点。我们无需被专业“热门冷门”的标签束缚,真正的关键在于,勇敢做出属于你的选择,并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开放视野与坚定步履,只要怀揣热忱,持续耕耘,就能绽放自己的独特光彩。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看更多高考路上的前辈分享经验。
毕业年薪百万?抓住微电子行业的风口,该做什么报考选择?
在动物医学中挣扎的年轻人,无法逃离养殖场的粪臭与孤独
清华历史系强基生自述:被嘲“无用”的文科,让我成为更“完整”的人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