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不端”最诡异的不是学术不端

2025-11-20 10:03 来源: 腾讯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你重生了,你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社会人,你没有对应的教育经历,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但你看到新闻上待遇优厚、名利双收的科学家羡慕地不行。那么,你该如何叩开学术界的大门?

江苏科技大学的这个新闻又一次让人大跌眼镜。在高校“混”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在2025的今天想在高校讨一口饭吃有多难。非升即走、成果指标、教学任务、行政分担,从去年一年的副教授和研究员的猝死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天下人苦考评体系苦矣”。

然,郭某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大骗子,竟然能在这苛刻细密的体系中充当“漏网之鱼”甚至“如鱼得水”,套取工资、安家费、科研经费等几百万,让人只觉细思极恐,背后发凉。

当下的新闻标题包括官方的情况通报似乎都避重就轻地聚焦在郭某的“学术不端”“学历造假”上,说他如何如何编造自己华丽的成果和经历。笔者将之简介随文附上:

但最关键的问题不应该是掺假量多少,而是真的有多少。至少,“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席科学家”应该不是假的,而是江苏科技大学“亲封”的。是什么给郭某拿到这些真title提供了可能性?

02重生之我要当博导

在这里笔者试图以“博导”为例,探索郭某“作案”的具体过程。从网上信息可知,郭某或通过某项人才引进政策进入江苏科技大学,具体流程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妨参考正常的博导遴选流程,想必在资格评定上二者会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附上《江苏科技大学2025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通知》:

四、遴选安排

1.博士生导师

(1)4月15日前:申请人填报导师资格申请表(附件6)一式三份,并附相应支撑材料,按序整理成册,通讯评议材料(格式按附件7)一式三份(内含导师资格申请表和最能体现申请人学术水平的5项代表作(专著、论文、获奖等组合成果,代表作最多5项且不超过100页),材料须提供纸质和PDF电子版(申请表盖章扫描版,电子文件大小不超过50M)。申请人至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申请材料审核盖章,并将盖章后的博导申报材料交博士学科牵头学院。

(2)4月20日前:所在学院或所属二级党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师德师风考评;博士学科牵头学院组织进行材料初审,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材料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核盖章后的申请表和通讯评议材料,博导资格汇总信息表(附件8))。

(3) 4月底: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博导材料进行条件审核,申请材料公示7天;同步组织校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

(4)5月上旬:学科牵头学院组织学科评议组进行评议推荐,学科评议情况(附件9)报研究生院,通过学科评议的申请人名单公示3天。

(5)6月中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定名单,学校发文公布博士生导师遴选通过名单。

总结一下,通常情况下郭某需要提交一份含有五项代表作的材料,且材料至少经过本院、研究生院以及校外专家的三道审核评议。且根据附件,在材料提交之前还要经过一道多部门的审核:

(三)材料审核与提交:人事处、科技处、人文社科处、财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对申请人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审核。

这也就是说,学院评议组、人事处、科技处、人文社科处、财务处、研究生院及其组建的评议组和校外专家组,都没有发现郭某的材料存在任何问题。关于郭某造假的留外经历当然可以说一时疏忽(如果这么多人都不长脑子的话),那么,最关键的“五项代表作”怎么来?高中学历水平可以达到么?网上一个流传的版本是郭某巧用同名外刊作者当成自己。但问题是附件中的另一条件又很难用这一手段糊弄过去:

近五年科研成果丰硕,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本人第二或学生第一本人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1篇,或在本学科领域发表其他高质量论文,其中理工农医类要求:A类论文(高被引论文视同A类论文,下同)2篇……

(二)至少已主持(第一主持人,下同)完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且经费应不少于20万元。

申请项目、发表刊物都需要申报学院学校,至少需要署上所在单位吧。就算郭某从人才引进开始就是博导,那么评上博导之后也一定需要署名、署单位发刊。那么高中学位的郭某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只能靠“学生第一本人第二或学生第一本人通讯作者”这一条件来达到要求了。说白了,把学生当牛马在后面拿鞭子抽嘛……这也不需要什么水平不水平,会PUA就行了。

另外,在附件中的另一条也是很引人遐想的:

(三)高质量完成学校和院系安排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及实践教学等教学工作,至少已完整培养过三届硕士研究生或在外单位独立完整指导过1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良好,近三年在各级学位论文抽检中无不合格论文。

既然为“导”,那就一定少不了教学。只有高中水平的郭老师是如何给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呢?靠着“祖传”或者学生代做的ppt然后照着念?把学生劈头盖脸骂一通去修改无关紧要的论文格式?在大学“水课”横流、学生被当成“牛马全能王”的今天,不得不承认,只要够不要脸,这或许不是一个难事。郭老师的事迹或许也向我们展示出,当下高校的一些课程、项目乃至学术成果,徒具一个形式的外壳而缺失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内里。

郭某这个蛀虫被展现在公众面前,但我们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其反映出的高校内部行政体系、考评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千疮百孔。

当然,以上,尚处笔者“臆想”的范畴,如有雷同,纯属雷同。至于官方调查会不会公布相关细节,做出相应的处理结果,那还要拭目以待……只是窃以为新闻热搜标题不应该是“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不端”,而是“江苏科技大学巨大科研与行政过失”。。

原文地址:https://news.qq.com/rain/a/20251119A06G1600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