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宝华 守护苍生 ——句容卫健系统70年高光时刻之三
鏖战宝华 守护苍生 ——句容卫健系统7
【编者按】1952年9月,句容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担负起全县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从此句容的人民卫生事业从积贫积弱中涅槃。从1952到2022,7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然而,一代又一代句容白衣天使,筚路蓝缕,意气风发,披荆斩棘,永不言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和时代佳话。今年是全国各地献礼“两会”的喜庆之年,本刊编辑部派遣作家走进句容,追踪句容市卫健系统70年辉煌发展的铿锵足音——
在镇江句容,有一座山,因春天黄花漫山而得名,后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宝志来此结庵讲经,遂易名宝华山。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宝华山的四大奇景让人流连忘返。
宝华是一个集山水、佛教于一体的“人间仙境”,这里古色古香、八面玲珑、清秀素雅,时时处处展示着浓郁的明清民俗风情。
2022年3月15日,对宝华的每个人来说可谓惊心动魄。这一天,宝华镇发现了1名确诊病例和1名无症状感染者。
疫情袭来,惊扰全城。一个从未被病毒侵袭的福地破防。
疫情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句容市委书记潘群镇定自若,第一时间坐镇指挥,市长周必松急速驱车宝华,调兵遣将。市卫健委主任杨春光火速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和隔离管控等工作,一项项防控指令快速发出,一批批党员志愿者奔赴一线。一个又一个灯火通明的深夜,一摞又一摞汇总的表格、整改的方案,点点滴滴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守护防线。
宝华正以最快速度、最严措施、最硬担当,争分夺秒,坚决阻击疫情扩散蔓延。
阻断疫情扩散,就要跑在病毒之前,而流调最关键。
“从凌晨12点开始‘敲门’,到16日早上9点排查完毕,期间仅在楼梯间眯了一会。”句容市医保局志愿者巫东疲惫地说,泰达青筑小区是重点管控区,确诊病例曾在小区门口的世纪华联超市购物,为了第一时间摸排清楚,市医保局15名志愿者接到指令,40分钟集结赶到宝华镇,立即展开工作,9个小时敲了882户门。
“连夜扫楼,点赞!”“你们辛苦了,半夜我起来听到你们还在爬楼!”在每一个重点防控区域,“红马甲”成为居民的“定心丸”。
内防扩散,外防输入。
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按市联防联控指挥部统一部署,宝华镇对管控区域实行交通管制,仙林大道宝华镇与栖霞仙林交界处、西部干线宝华镇与开发区交界处临时关闭,002省道宝华与栖霞交界处、002省道宝华与汤山交界处、338省道句容与龙潭交界处等交通卡点只进不出。
“您好,请出示48小时核酸报告。”“提醒一下,宝华现在只进不出,请考虑好再进入。”在002省道宝华与汤山交界卡口,长时间的闷热使交通运输执法大队的骆一功防护服上结了一层薄薄的盐霜,“为了群众的健康,我们路政、交警24小时值守,不战胜疫情绝不收兵。”
4个封控小区,128栋楼,14419名居民,长期封控在家,群众情绪如何疏导、就医需求如何保障、个性需求如何满足,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宝华镇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让封控小区内“严”与“爱”共融,温暖与感动同在。
24日一大早,一张来自“12345”公共服务热线的工单转发到张士虎的手机上:“刘女士感谢志愿者张士虎在疫情期间对其提供的帮助。”第一次通过“12345”接收群众的感谢,这让张士虎感到诧异的同时,也倍感温暖。
原来,23日中午,次密接人员陈女士结束7天的集中医学观察,返回位于泰达青筑花园小区家中,刚刚结束隔离,又要进入封控小区,害怕其他业主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让她的情绪濒临崩溃,迟迟没有下车。
志愿者张士虎了解了她的想法后,对她说:“这个您不用担心,现在大家团结一心抗疫情,您是次密接者,而且经过7天的集中医学观察,他们不会说什么的。”一句话打消了她的顾虑。
前脚到家,后脚就收到了志愿者送来的萝卜、鸡蛋、猪肉等物资,询问志愿者后才知道,这是张士虎叮嘱送的。“没有联系方式,只能通过‘12345’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陈女士说。
“我通过察言观色发现她情绪不稳定,早介入对她帮助很大。”张士虎说,“我在宝华镇政府长期从事信访接待工作,平时就善于疏导群众情绪,于是就加入志愿团队专门从事居民心理疏导”。
除了心理疏导,宝华镇还通过无人机喊话的方式为居民加油、打气。“小伙伴们,居家的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我们以小飞机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一些音乐,希望你们喜欢。”24日下午3点30分,在封控区宝华花园的大门前,随着舒缓、轻松的音乐响起,一架带着温馨话语的“小飞机”在小区上空盘旋。
两名志愿者相互配合,一名操纵“小飞机”,一名隔空为封控区内的居民喊话,缓解他们过度紧张的情绪。
志愿者疏导、无人机喊话,让封控小区居民紧张、焦躁的心得到了缓解。如今,每到夜幕降临,安静下来的4个封控小区就会重新“沸腾”起来。“句容加油!”“宝华加油!”“谢谢大白!”“坚持就是胜利!”……一阵阵呼喊声汇聚起了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为解决封控小区产妇生产、产检、困难病患就医等需求,市卫健委加强与南京、句容各大医院的沟通,形成了志愿者排查~专班转运~医院救助的结对救助模式,打破转运壁垒。截至目前,接到医疗救助合计920人,其中已解决医疗救助532人,解决药物救助347人,重点人群中:透析病人27人,孕产妇97人。
除了就医需求,买药也成了封控小区特殊人群亟待解决的需求。24日中午12点,一张青筑花园小区住户的药品购物清单转交到“物资转运小分队”队员夏军手中,他立即将清单拍照发给定点药店配药。
“清单是我们志愿者根据群里的信息统计的。”夏军说,当天统计当天采购,下午就可到各个小区。“再用30分钟,贴上楼栋、房号、姓名、联系电话后,一袋袋药品经过消毒,由志愿者转运到居民家门口”。
“只要群众身体不舒服需要药品,我们都会帮助解决。”夏军说,仅女孩子因生理期腹痛需要“暖宝宝”,他们就派人帮忙购买了3次。
“住在常州的亲哥哥去世了,我想回去送他最后一程,拜托了。”22日下午2点,封控小区一线工作人员张雪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作为妹妹的她迫切想要回去送哥哥最后一程。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封控区居民严格实行居家健康监测措施,一边是原则,一边是亲情,这下可愁坏了工作人员。“三次上门,沟通劝阻,最后我们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添加了老人常州亲戚的微信,通过线上连线,让老人在视频里送哥哥一程。”张雪说。
“感谢你们,给你们添麻烦了,等到解封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经过上门情绪安抚以及“线上吊唁”,老人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善。
小区封控封住了距离,却封不了亲情。宝华花园小区的刘女士最放不下的是和她一起被封在小区里的母亲。“我住60栋,妈妈在26栋,相隔十几栋楼,却不能相见。”刘女士说,妈妈一个人在家,她很担心妈妈的生活,今天妈妈打电话过来说想吃面疙瘩,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情况反映给志愿者。当天下午心愿就得到了满足,志愿者特地去买了蔬菜和面粉送去。
宝华镇发生疫情后,300多名公安干警,188名医护人员,200多名环卫工人,2071名志愿者集结宝华。他们冲在第一线、挺在最前沿,“疫”往无前、风雨无阻,与时间赛跑、跟病毒较量,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绘就了宝华镇疫情防控“四色”抗疫图,铸就了“疫”线“战疫”雕像。
这里撷取的是来自一线的真实镜头——
镜头一:“守护蓝”闻令而动
3月16日中午12点接到“集结令”,镇江市、句容市公安局300人的队伍迅速向宝华集结,2500余件的防护装备完成装车,中间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两地公安干警用“守护蓝”的出征速度,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京东紫晶求助!因考试(线上面试)设备要求,现需如下帮助:打印机、电脑外接的摄像头、麦克风……之前在网上买了设备,因为小区被封,快件暂时拿不到了,如果有的话,请联系我,万分感谢!”3月21日晚8点,刚参加完封控小区任务的镇江市公安局机关民警王坤回到休息点,在手机上无意间刷到一条求助视频。
根据“京东紫晶”定位,王坤立即将该情况反映到镇江公安支援疫情防控的微信群中,1分钟后,“京东紫晶”的公安负责人毛宝兴就联系上了点位长。经过沟通交流,确定了求助人住在小区4栋。
“这是你需要的物品,现在交给你了,希望你金榜题名!如果还有其他需求,可以直接跟志愿者或者民警联系!”3月22日下午,毛宝兴与来自句容市行政审批局的志愿者张延安带着求助人所需物品,来到了求助人的家门口。
据了解,求助人姓李,原定3月26日至27日参加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面试,由于疫情影响,学校采取了网上面试。但是,被封控在小区的李同学家中没有面试所需电子设备,“我也是第一次遇到疫情,不知所措,就想发个视频,看看附近有没有好心人帮我匀一些设备来。”李同学说。
然而令李同学没有想到的是,在视频发出短短几个小时后,就接到了志愿者的电话,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服务人民,成了民警们做好巡查、劝导工作之外的主旋律。16日下午,刚刚进入泰达青筑家园小区的镇江市人民警察训练学校副校长徐超,就发现绿地上有个帐篷,上前查看后了解到,帐篷内住着来自河南平顶山的一对父子,这对父子14日进入小区摆摊弹棉花,15日被封控在了小区中。
“他们没有带灶具,每天只能靠点外卖度日。”徐超说,考虑到他们生活拮据,长期点外卖负担较大,在和其他民警商量后,从民警们的“口粮”中匀出2份,每天送到这对父子手中。
有记者问道:“你们少了2份够吃吗?”徐超笑着说,“其实我们少了3份。”原来,他们20日在排查中发现一位装修工人被“困”在11栋一间装修房里,也匀给了他一份。
30位民警,每顿吃27份快餐,承载着30栋居民楼的管控工作。“我们除了劝导居民们不出门,还要给他们加油打气。”徐超说,“这么多天在家不出门,谁都会有一些烦躁,我们在巡查时会喊话给他们加加油,打打气。”
“大家进入小区,一定要注意自身防护……”3月20日一早,春雨淅淅沥沥,驰援句容疫情防控的民警张亚正在安排执勤任务。而他的身后,就是句容本轮新冠疫情无症状感染者所在小区宝华花园。
在集结奔赴句容的大巴车上,根据安排,张亚带领34名民辅警承担了此次防控任务最为艰巨的小区宝华花园。说任务艰巨,主要是小区面积大,整个小区共75栋住宅,正常巡逻一遍,至少要40分钟。
“一组,这个区域;二组,那个区域……”张亚将队伍里的人员科学分工,形成新老搭配的几个小组,“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善于跟群众打交道,青年民警体力好,有干劲。这样既能发挥新老民警的作战优势,形成互补,又能让大家互相协作,节省体力。因为这个小区太大了!”
“小伙子,你们辛苦啦!”宝华花园居民楼上的一位大爷对着正在巡逻的民警马斌喊道,对他们冒雨巡逻表示感谢,而这位大爷不知道的是,防护服下的马斌今年已经58周岁。“虽然没有小伙子的身体,但是有小伙子的热情,喊我‘小伙子’,没毛病!”马斌笑着说。
而在宝华花园执行任务的“老同志”中,马斌还不是年纪最大的。“我还有9个月就退休啦!”59岁的民警王勇胜老家在句容,听到单位有驰援句容疫情防控的征集,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可是,到了句容了解到具体工作任务和安排后,他才发现,每天要吃的治疗“动脉斑块”的药带少了。当身边同事了解到如果王勇胜断药,随时会加重病情,于是立刻汇报上级部门,最终协调到了对应药物。面对这次任务,王勇胜说得很淡然:“抗疫是我们警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58岁的吴军平,58岁的储建庆,54岁的程飞,52岁的罗永刚……驻守宝华花园小区的这支队伍,平均年龄53岁,虽然年龄不小,但他们依然是奔忙在疫线的“小伙子”。
“大家好,我是李超,我们即将进入宝华花园,开始今天的工作……”2021年的新警李超正在用VLOG的形式记录着日常工作。个子不高、黝黑的皮肤、眼睛不大却很有神,在部队待了20年的李超2021年转业进入公安队伍,成为一名社区民警。
“大爷,咱们现在最好是待在家里,不出门,谢谢您的配合!”“小朋友,快回家吧,也要跟爸爸妈妈说现在不能出门哦”……李超每次巡逻时,都会耐心地向想要出门透气的居民做着解释工作,有时还要回答楼上居民通过窗户不时提出的问题,“第一次参加疫情防控,但和在部队时参加的任务一样,都要有组织性、纪律性、责任性!”退伍不褪色,这也是众多“老兵新警”的初心!
不一样的肩章,同样的藏蓝;不一样的标识,同样的坚守。在镇江公安派出的200名警力中,有13名辅警与民警并肩作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防疫故事。
3月24日早上8点,在句容宝华泰达青筑封控小区门口,刚刚穿好防护服的罗君森跟自己的妈妈进行了短暂的视频通话,表达着互相的关心。
罗君森是镇江市公安局治安支队辅警。16日,支队发出驰援集结令,罗君森立即报名参加,并随后奔赴疫情防控一线。“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罗的母亲一个多月前做了腰椎手术,一直卧床,不能自主活动。”23日,治安支队政委詹波到驰援人员家中走访时,才发现小罗向组织“隐瞒”了情况。
“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说?”面对组织的“责备”,小罗表示,报名时单位问我家里有没有特殊情况,我想说了可能就来不了了,我就没报告。
罗君森回家准备衣服的时候,向自己的父母讲了参加防疫的事,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我爸没说什么,就让我注意安全。”26岁的小罗说得非常平和,“我妈就是担心我穿了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我担心我妈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上厕所,要到中午我爸下班回来。”为了让对方不要担心,每次早上视频的时候,罗君森都和妈妈很“自觉”地说少喝水,可以少上厕所。“我就是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每一天,罗君森都是第一个穿好防护服,和民警们一起,早早地进入小区,开展巡逻工作。
3月17日凌晨5点,是驰援的第二天。刚刚休息了3个小时不到,在前往泰达青筑的车上,辅警王嘉玮主动和队长汇报,申请和同为镇江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辅警的范凯铭、赵峰编为一组开展工作。
“我们三个在支队具体岗位不一样,但互相认识,工作起来更有默契。”王嘉玮参加公安工作10年了,作为一名党员,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防疫工作。三个人的“战斗小队”效果也很快得到了验证,在为封控居民分发生活物资时,一人取货,一人传递,一人配送上门,配合默契,效率翻倍。3月17日上午,得知小区一年轻住户始终不开门,不配合全员核酸。王凯铭和赵峰向队长汇报后,主动协同医护和社区人员上门,经多次耐心沟通,终于将门“敲开”。“这边年轻住户比较多,我觉得年轻人之间沟通会更方便!”虽然才参加公安工作5个月,王凯铭已经逐渐掌握了群众工作的一些门道。
而像这样的“战斗小队”,宝华花园封控小区执勤点也有一个。55岁的柏林,50岁的吴国军,还有30岁的谌康康,三人都来自镇江市公安局警保处。“我以前和民警一起出差,经常十天半个月,这样的工作我非常适应!”工作之余,参加公安工作18年的柏林总是侃侃而谈。“我是党员,我肯定报名!”有过5年部队经历的吴国军,骨子里面总是有股“冲劲”,在单位通知报名后,也是冲在了最前面,“不能给军人丢脸!”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在这支“公安蓝”的队伍中,还有一群警营“保障兵”,他们默默无闻,在幕后付出,以“后勤不靠后,保障冲在前”为宗旨,坚持“快、全、细”的原则积极为一线医疗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队伍配发物资、提供保障。3月16日上午,句容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教导员陈义芳带领7名同事,抵达宝华后勤保障点,全力撑起公安抗疫的“保障线”,他们第一时间将物资配发到抗疫卡点、隔离点及特警执勤岗位,彻底打通了防疫物资发放的“最后一公里”。8个人要保障整个宝华疫情防控区的物资发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扮演了登记员、保管员、搬运工等多种身份和角色,24小时“连轴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配什么”的原则,为奋战在一线的民辅警、医护人员及时配发口罩、橡胶手套、防护服、酒精、84消毒液等物资数万件,没有发生一次差错。3月25日上午,句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庆华、政法委书记侯华峰、市公安局政委裔玉诚专门赶到后勤保障点,对全体保障人员表达由衷的感谢!
镜头二: “天使白”一往无前
疫情来袭,“句容小白”永远挺立在疫情最前沿。
句容市卫健委作为专班的牵头部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及时抽调一支1132人组成的专业性强、反应速度强、处置高效强的核酸采样应急队伍。为满足全员核酸检测需求,根据各板块居民人数,抽调精干力量、选择弹性排班,既保证全民核酸检测有序运行,又保障人民群众急诊急救的医疗需求。
本着全员核酸“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针对行动不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核酸检测组成立312组“上门采样小分队”,开展“扫户查漏”行动,打通核酸检测“最后一米”。第一时间反馈到相应板块,根据网格内实时采样人数,社区网格员再发起动员,确保网格内采样人数准确无误。
快速安全地完成核酸检测转运送检,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转运组迅速梳理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句容市共配备“送检小组”58组,内循环车辆161辆、外循环车辆39辆、备用车12辆,根据标本数增加转运频次,以最快的速度护航核酸检测标本,为疫情防控加速。从核酸采样点到集中收集点,句容市卫健委全程督导,确保核酸标本收集、转运、送检规范有序。
接驳转运工作是前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市卫健委、交通、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隔离管控专班,坚持应转尽转、快转,全速推进新增密接、次密接及重点风险地区人员的安全转运隔离,特别是针对新筛查出的阳性病例,在接到流调溯源专班推送信息后,抢抓风险管控3小时“黄金期”,以“应隔尽隔”为标准,全力做好其密接、次密接人员转运。
接驳转运车是由大巴车临时改建而成,车上配有1名司机和1名医务人员,每次接驳转运任务,都有1辆警车进行开道确保行程的畅通和安全。
激战正酣的几天中,120急救站成了火爆的热点。
“封控区需要急救!”“管控区需要急救!”“急性肠梗阻需要紧急救治”、“急性心梗需要紧急救治!”“产妇大出血、严重车祸”……句容市120急救站的调度员,紧张而有序的处理一个个紧急呼入的求救电话。他们一边紧急调派急救车组赶往事发地点,一边让报警人报告社区,同时与接诊医院联系做好接诊准备,确保紧急救治和转运畅通。
鉴于需求量的猛增,句容市120急救中心迅速改变策略,增加调度排班密度,增设调度席位,行政值班、调度科长靠前指挥,不断完善封控区、管控区的救护车医疗救治和转诊流程,全力保障呼入电话能够得到妥善处理,保障防控和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最忙碌的时期,120调度中心日平均接警量230次,是日常接警量的4.5倍,日均派出救护车46辆次,是日常急救的2.2倍;宝华区域转诊市人民医院共26次,日均指导协助宝华区域处理就医需求141起,指导协助卡口就医需求7起。
眼中布满血丝、眉头紧锁,一会儿在A4纸上运笔如飞,一会儿又扶头思考。21日晚9点半,初见王道伟时,他正在入住酒店优化封控小区核酸检测方案。
王道伟是句容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质控科主任,是第一批支援宝华核酸采集工作的医护人员之一,也是4个封控小区核酸检测采样工作的负责人。
“京东紫晶用了3.5个小时,天正理想城用了2.5小时,效率不够,必须提速!必须从各个环节中再‘抠’时间。”当天没有核酸检测任务,王道伟就反复梳理核酸检测流程。“哪怕每个环节每个人多‘抠’出一秒钟也好。”
“一个采样手配一个信息录入员的‘1+1’采样模式,只适用于集中核酸采样,在上门采样的工作中还是效率不高。”王道伟说,在第一家采样结束后,采样组前往下一家敲门,等待居民开门后才能进行信息录入、采样。
于是,他提出每组增加一名敲门员的“1+1+1”模式,在采样手和信息录入员对第一家进行采样时,敲门员可以提前去下一家敲门,这样就可以大幅节省时间。说干就干,上午制订方案,下午开协调会,晚上给敲门员开培训会,结束后继续在方案上抠细节。
“6点45分上车,7点10分吃完早饭,7点35分穿好防护……”20余张A4纸上密密麻麻写着工作安排,精确到了分钟。“既然做就要做到完美,任何环节都不能出岔子,早一分钟出结果,就能早一分钟排查出危险。”王道伟说。
22日,好消息从指挥部传来,京东紫晶用时2.5小时,天正理想城用时1.5小时,均提前1小时完毕。“1+1+1”模式大获成功。
令人敬佩的,还有年近60岁的虞腊青。
“我是医院核酸采集预备队队员,15日一接到通知便主动报名,下午1点半接到出发通知,随队出发。”虞腊青说。当天晚上9点多虞腊青就到封控区京东紫晶,穿上防护服开始挨家挨户上门进行核酸采集,结束时已是次日凌晨5点了。
作为支援的医护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员,虞腊青服从分配,主动揽下了上门采集的任务,“京东紫晶小区都是高层,9栋楼,每栋35层,共有住户1992户,是体力活,也考验意志力,作为一名老党员,我要给年轻人做好榜样。” 三天,124名“句医大白”在宝华不同点位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句容。
句容城区的核酸检测也马不停蹄地进行。刘菲和同事一起,坐上简易的流动采集车,一天跑了句容城区四家大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核酸采集。当天阴雨淅淅沥沥,为让企业员工少受冻,尽快做完核酸,她除了中午吃午饭,一直坚持在岗没有休息,手机录入系统崩溃了就关机重启,胳膊抬酸了就站起来采集,她和同事采了近1900人。
黄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动10个核酸采样“流动”小组,现场采取“逐门进、逐人过”的模式,开展地毯式、全覆盖网格采集,根据社区底数摸排情况、确保一人不漏、一户不落,把工作做实。
镜头三:“环卫橙”驰骋疫场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任劳任怨战斗在环境卫生、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守护着宝华人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疫情防控“橙色防线”,他们就是句容市宝华镇的“环卫战士”。
庄平,宝华镇环境卫生服务所副所长,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主要负责环卫所人员及物资调度工作。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庄平第一时间开展动员,组织全员上岗,取消休假,带领一线员工坚守岗位。为了做好防疫保障,他每天早晨6点到岗,夜里到家,每天手机都是“热线”,一天要接上百个电话。在全镇网格内全员核酸检测应急演练时,庄平凌晨4点就赶到了检测点位,安排配送医疗物资,开展消杀工作,每个点位他都要跑好几次,哪里需要清理垃圾、哪里需要消杀,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查验点需要送垃圾桶、这里需要清理垃圾……”从凌晨4点到深夜12点,从保障各检测点位到参加志愿工作,庄平那一天整整忙了近20个小时,回到家累得已经直不起腰,而这只是他这段辛苦时光的一个小小缩影。
丁伟,宝华镇环卫所车队队长,别看他年龄不大,确是名副其实的老环卫,他在多年的驾驶员岗位上,洒水车、清扫车、垃圾清运车样样精通,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驾驶技术,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
疫情防控期间,丁伟指挥车辆、开动机器、喷洒打药什么事情都做,每天早上6点前就到单位上班,晚上常常忙到10点以后才能下班,一天最少要工作12个小时,处理垃圾近100吨。在全镇核酸检测演练期间,丁伟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哪里需要人他就去哪里,常常是刚清理完垃圾就要去另一个点进行打药消杀。为了环卫所的正常工作,丁伟有时还承担了消杀的工作,按照防疫要求,每天要用84消毒液对垃圾桶等进行喷洒消毒,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重在心细。除了人流密集的场所外,各个垃圾中转清运站的工作也十分繁重,丁伟每天对集中的垃圾进行除臭处理后,还要集中消毒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把本职工作做好,服务好宝华人民。”丁伟说道。
王绘,宝华镇环卫所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作者,有着20多年党龄的退伍军人,平时主要负责垃圾清运工作。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后, 王绘第一个报名,“我是老党员,我报名参加。”作为环卫所的一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他被安排在七乡河查验点核查入境人员和车辆、体温测量、人员信息登记,每天都要工作近12个小时。除了做好防疫工作,王绘在工作中一直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彰显党史干部的政治自觉、责任担当和党性修养。碰到老年人通行时,他会主动上前扶一把;看到谁有困难,他会主动上前问一声;当有老人忘记带手机,他会主动上前帮一下,帮助查验健康码。“扶一把、问一声、帮一下”,这是王绘志愿服务的“三个一”温情工作法,被点赞无数。
镜头四:“志愿红”众志成城
疫情就是命令。
宝华镇发生疫情后,2071名志愿者迅速在宝华集结,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却在同一个“战场”:交通卡口、核酸检测点、物资转运点,同心战“疫”,一展风采。
“这几个志愿者手机是安卓系统,年纪轻可以安排做信息录入员,先培训起来”“您好,我是华阳街道的……”已是接近凌晨,人事组办公室里电话声、敲击键盘声、手机铃声此起彼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人事组由6名宝妈组成,负责街道全员核酸检测的人员调度工作。为了保障检测点正常运转,她们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打了多少次电话……
裴佳佳和爱人都在抗疫的一线,夫妻两人都忙得顾不上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到孩子婆婆家。刚上一年级的欣欣很听话,知道爸爸妈妈忙,自己学习上网课提交作业。
前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结束后,裴佳佳赶紧回家看孩子,孩子一见到妈妈,就紧紧抱着妈妈,说:“妈妈,你终于回来了,我想你了,每天我想你就只能偷偷地躲在被子里哭。”欣欣怕妈妈偷偷溜走,用跳绳一边绑着妈妈的手,另一边绕在自己的肚子上睡觉。
还有负责机关志愿者调控的骆婕、负责各点位信息对接的周芳娟……这些妈妈们连续几天都没有看到孩子了,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天正理想城是宝华4个封控区之一,上门核酸采集、物资和特殊人员转运、轮岗值守等工作需要大量志愿者,赵毅恒和潘欣就是忙碌于其中的一对90后小夫妻。疫情爆发发后,作为新宝华人,这对90后小夫妻果断将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给父母,挺身而出,第一时间报名志愿服务。他们是东航的员工,当了解到封控区志愿者缺口大,即便知道前方有风险、任务重,他们仍然主动要求加入封控区的防疫工作,共同投入到抗疫第一线。在封控区,他们每天忙着上门采集核酸、消杀消毒、配送物资等各项事务,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忙碌让他们腰酸背痛,但他们从没叫过苦喊过累,两人相互鼓劲,他们说自己是青年,也是党员,这种时刻,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为宝华的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疫情让邮政宝华支局、宝华营投部临时停业,员工们滞留宝华镇,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第一时间加入宝华保卫战中。在得知宝华需要志愿者时,钱双庆、余正荣、周友祥3名邮政人立刻报名。宝华邮政支局局长钱双庆表示:“在宝华为老百姓服务12年了,一下停业还挺不适应,现在为宝华抗疫提供志愿服务,不就是换种方式服务群众嘛!”
在重点防控区京东紫金小区,邮政制服变为白色战甲,从凌晨到深夜,无论是协助医护人员上门开展核酸检测、信息录入,还是配送物资供应入户、反映个性需求,他们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力为居民的健康安全、正常生活运转保驾护航。
句容农商行员工孙茂东是逆行宝华的青年志愿者之一。3月18日吃晚饭时,突然接到电话,宝华抗疫需要志愿者,他几乎没有犹豫,放下碗筷就去收拾行李。虽然事发突然,但妻子和女儿都很支持,一起送他上车前往宝华。那几天,宝华突降大雨,气温骤降。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孙茂东被派往宝华花园进行核酸采集的信息录入工作。宝华花园是多层建筑,没有电梯,需要一层一层爬楼梯挨家挨户的敲门,不知不觉中汗水早已浸湿他的衣裤,模糊了眼镜 ,但他坚持完成了任务。
3月19日下午,建行句容支行接到句容市委组织部要求增援宝华的通知后,在全行公开招募志愿者,支行营业室汤骏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与到核算检测工作中。其实,汤骏作为党员和退伍军人,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行动了,早在2020年疫情爆发时,他就参加了当地村委会的志愿者行动。他仅用了1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当天下午四点就赶到宝华抗疫第一线!
还有多少我们还不知晓的故事?还有多少我们尚未探知的名字?还有多少被口罩和护目镜遮住的脸庞?还有多少累得摊在桌上、椅上地上的身影。
此时此刻,我用笔、用心写下你的名字,猜测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后你的模样。我只知道,护目镜后有一双双灵动的眼眸,防护服里揣着一颗颗滚烫的心。
脱下白色战袍,你是我们的兄妹、姊妹、妻儿,我们的远亲、近邻,我们的同学、同事。可是,一旦穿上白色战袍,你又立刻变身,成为一个又一个被封缄在防护里的“钢铁侠”,一个又一个化身拯救人类无所不能的“奥特曼”。
这里有一组闪光的数字,宝华保卫战,卫健系统抽调全市1132名医护人员,组成312组“上门采样小组”,在全市294个核酸采样点开展工作。36组卫健委督导督查小组、20多个疾控中心流调小组,组织开展1千余次流调。10天时间,全市城区4轮核酸检测、宝华镇6轮核酸检测、各镇(社区)一轮核酸检测均已完成。120共接警2282次,出车560次,指导就医1078次。一组组心血凝聚的数字再一次显示了卫健系统超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4月13日,句容市人民医院党委向抗疫一线的全体员工发出一份感谢信。自宝华疫情出现以来,句容市人民医院有70人驰援宝华核酸采集,还派遣28人支援上海方舱,安排16人接管宝华医院,抽出31人驻扎在各个集中隔离点。他们中,至少30人连续转战苏州、宝华、扬中、上海等地,是一支打不烂、拖不垮、愈战愈勇的钢铁队伍。
宝华的疫情即将得到全面控制,4月15日,句容市全员核酸检测再次启动,一拨又一拨白衣天使迎着晨曦再出发。
句容卫健系统的干部职工不是超人,但他们却用仁心、恒心守护健康;不是神人,但他们却用爱心、真心点亮生命之光。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脚下热土的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进血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种子早已在内心萌芽、生长。
鲁迅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每一次直面死亡的关键时刻,句容卫健战线上的干部职工,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信念与忠诚高奏奉献的乐章,他们就是句容大地那永远挺立的脊梁。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