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万亿”新起点 江苏“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江苏坐拥954公里的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在我国海洋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激发“蓝色潜力”,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加快建设海洋强省。
船舶海工产业,是江苏海洋经济的“顶梁柱”,连续多年全国领先。在南通象屿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16000吨海缆敷设船正在抓紧建造。该船长139.8米、宽38米、型深11米,具备无限航区作业能力,投入使用后,预计年敷设能力将超过1000公里。
南通象屿海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严勇说:“是目前国内载缆量最大、抗风能力最强,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一艘自航的海底铺缆船,预计到明年的9月份交船,整个建造周期大概有14个月的时间。”
像这样的首制、第一、最大的船舶在江苏不胜枚举。发挥制造大省优势,江苏正加快推动海工船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江苏船舶海工品牌,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今年1-7月,江苏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在江苏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既有海工船舶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持续领跑,也有海洋新能源这样的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目前,江苏拥有全国最完备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仅盐城一地,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以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并加快由浅海向深远海布局。前不久,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成为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
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盐城公司副总经理刘宇说:“项目成功并网发电验证了深远海风电开发的可行性,进一步拓展了风能开发利用范围,我们力争今年早日全容量并网,预计每年生产输送清洁电能超过26亿度,可满足约110万个三口之家全年用电量。”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江苏沿海交通工程建设不断提速。沿海铁路、高等级公路、港口、码头……一系列重大工程相继投运、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为江苏向海图强打通了“任督二脉”。今年以来,连云港港40万吨矿石码头、赣榆港区、徐圩港区、灌河港区相继刷新最大船舶吃水纪录,1至8月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7.57%,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66%,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显著增强,国际贸易供应链愈发畅通。《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江苏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046.2亿元,同比增长6%,占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3%,蓬勃发展的海洋经济正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更多“蓝色动力”。
记者│郭艺 杨时盛 供片台│大丰台 南通台 启东台 连云港台
来源:荔枝新闻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