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深读|“泰州粮”连续八年单产保持江苏全省第一的密码

2025-10-31 09:26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菜菜 浏览量:0

10月29日上午,阳光明媚,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西冯村田缘家庭农场内,金灿灿的稻田里4台大型水稻收割机来回穿梭,片刻工夫一块稻田便收割完成。紧随其后,带有导航功能的小麦精量播种机迅速开始作业。

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泰州,下辖姜堰、兴化、泰兴、靖江等多地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市粮食单产达7490公斤/公顷,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积极贡献。

锚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要求,泰州将现代农业纳入大健康产业体系。依托“2+N”农业全产业链,打造涵盖特医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预制菜等在内的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已创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超1600亿元,集聚8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度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投资额90亿元左右。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新农人”领跑智慧农耕新赛道

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田缘家庭农场库房里,50余款体型大小不等的农业机械装备一字排开。装备名称中的“无人”两个字,是它们最明显的特征。“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无人机用于施肥、喷药,效率提高了30倍左右。第一代无人机没有雷达避障功能,遇到高压线路易出问题,现在已经实现全方位智能化避障,安全可靠易操作。”田缘家庭农场主人赵永菁介绍,2011年,26岁的他辞去企业工作回归乡土。如今,他把最初流转的50亩土地发展成规模达1600亩的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当前,泰州农民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科技赋能,让种植告别‘靠天收’。”据姜堰区农业干部学校校长张圆介绍,农技专家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从硬地硬盘工厂化育秧,到精准控制氮肥用量,再到“寸水养胎”的科学灌溉,科技翅膀让“种不愁”成为现实。

“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卫泽明是姜堰区小杨社区家庭农场的带头人,作为社区第一批家庭农场主,他感慨遇到了发展的好时代,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场主是最大的受益者。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大问题。泰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1%,稳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从推良种来看,种业发展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8%以上,海陵区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从用良机来看,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6%,加快推动农业“智改数转网联”,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69家。据对海陵区华港镇新科家庭农场的调研,拥有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完成600亩秧田的施肥或治虫,与以往数十人需十多天相比,大幅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姚桂玉说,通过数字农田系统建设,实现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粮食产量提高10%左右。

从“镐锄镰犁”到“金戈铁马”,从“人畜劳作”到“无人化农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泰州市“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紧扣“新农人”发展需求,实施“新农创”领航行动、“新农匠”卓越行动、“新农服”提升行动、“新农商”焕新行动、“新农干”赋能行动“五大行动”,开展精准培训、精准扶持、精准服务。到2027年底,全市重点培育“新农人”头雁1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200人。

从“小零碎”到“大农业”,

服务联盟让农民变身“甩手掌柜”

当下正值水稻收割、小麦种植的农忙季节,从农机智能调度到田间土壤“健康状况”检测,从全程托管模式推广到村级服务站建设,多支农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力量正活跃在泰兴的田间地头,改变了一家一户种植品种“五花八门”、田间管理各凭经验等情况,让种地不再像“开盲盒”。

泰兴市曲霞镇的高标准农田里,5台洋马全喂入收割机正在进行水稻收割作业。这些收割机不是一家一家临时拼凑的,而是由本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统一调度组织。泰兴市曲霞农服中心占地9.5亩,聚焦“耕种防收”全程服务,采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智能农机、硬件设施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先进的烘干设备、无人机等农业机械一应俱全。2024年服务泰兴区域1.3万亩农田,今年预计服务规模可达2万亩,正在推动水稻季收割服务。

破解一家一户种植带来的技术难、人才难、资金难,泰州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为“新农人”排忧解难。两个“放大版”的集装箱式建筑、一个几十米长的塑料大棚,这样一个占地不足6亩的“小联盟”,竟然能为方圆超过6000亩农田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农业服务。卫泽明介绍,入盟后平均一亩田可以降低200元成本,而且无需再另外兴建晒场、农机库,还能以很便宜的价格在联盟采购农资、烘干粮食。

小杨社区成立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推动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联合,把为农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变成服务联盟的成员,相互合作、抱团发展。目前,服务联盟有粮食烘干、农机具存放、集中育插秧、统一植保、农资配供、粮食统销、农技培训等七大基础服务功能。卫泽明告诉记者,遇到天气不好的情况,烘干机可解决家庭农场主的后顾之忧,不会把粮食放坏掉。另外,家庭农场无需再建物资储备库,这样集中存放,减少了家庭农场生产成本。

因为服务联盟的贴心“照顾”,小杨社区家庭农场得到了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服务联盟的经营触角还延伸到周围镇村,为周边32个家庭农场提供服务,面积达5800亩,每年仅村集体就可增加收入25万元。泰州市全面推广“小杨模式”,已发展家庭农场服务联盟322家,服务面积189.9万亩,为农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样本。

从“产好粮”到“护好地”,

高标准农田筑牢丰产“耕”基

今年以来,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多次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土壤连作障碍防治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耕地质量难题。技术人员分组到田间地头挂联指导,提供免费采样、检测,诊断土壤健康状况,给出土壤改良方案。

这是泰州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丰产“耕”基的缩影。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利用,是推进粮食安全生产的最大“底气”。泰州市建立农业农村局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标准农田工作协同机制,确保良田粮用。2024年,泰州市新建百亩攻关田152个,永久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81.6%。

“在没有改造之前,由于机械无法下田,不仅费心费力多花人工,一年到头辛苦不说,还赚不到几个钱。”土生土长的种植大户徐杰表示,现在,土路升级成水泥路,沟渠全部砌好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让农田变良田,“对比刚开始承包土地,现在亩均产量提高约100公斤,全年每亩节水量约80吨到100吨,亩均有效节约人力、物料、机械使用成本约300元。”

有了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示范推广。在泰兴高标准农田覆盖的区域,农技队伍随即跟上,构建了“一专双特”的科技助农队伍,17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到全市17个乡镇,为服务“三农”提供技术支撑,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以上,2024年的玉米、小麦、水稻这三种主要作物,全市总体产量比前年高出5%左右。

从“一粒米”到“一条链”,

全产业链激活增值密码

10月28日,“金秋季 促消费——泰农优品走进南京绿色有机餐厅选品会泰州专场”在南京举办。兴化大米、姜堰大米等泰州特色农产品受到南京餐饮企业的青睐,泰州市和平米业的有机大米需求达200吨。

泰州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70万亩,拥有“兴化大米”“姜堰大米”两个地理标志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红旗米业有限公司选育的“泰香粳1402”是泰州首个自主选育水稻新品种,填补了全市粮食作物育种空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关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泰州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务实行动,逐步向农业强市迈进。制定出台《泰州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泰州市种业发展扶持政策》,市、区每年安排财政资金500万元支持种业发展。在一系列种业发展扶持政策加持下,泰州市正加快构建一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技术体系。泰州市强化自主品种培育,种业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项目有20余项,累计选育“泰稻、泰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65个,其中培育新品种“泰香粳1402”实现最高亩产828.3公斤,创历史新高,获评“江苏最好吃大米”金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泰州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四链”同构,做强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

从水稻种植到粮食加工,“一粒米”带动“一条链”。泰州市推进稻米产业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全市米糠加工能力达2000吨/日,生产稻米油近300吨/日,同时生产谷维素、米糠蜡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稻谷副产物循环和梯次利用,米糠综合利用率超过90%,远超全国30%的平均水平。在泰州,以益海(泰州)粮油为代表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让一粒稻谷在变身品牌大米之余,还可以衍生出高附加值产品,甚至能发电、制油,变身绿色环保轮胎,一幅幅集稻米生产、加工、营销、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图景正在泰州渐次铺开。

原文地址:https://jsnews.jschina.com.cn/jsyw/202510/t20251031_s69040467e4b0dec50a1de5a7.shtml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