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小葫芦串起大产业 非遗文创激活乡村文旅新动能

2025-07-24 08:52 来源: 供稿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截屏2025-07-24 08

七月的豫东大地,暑气渐浓,宁陵县赵村乡翟楼村的中原翟氏葫芦烙画传习馆内却别有一番热闹景象。几位女性村民围坐在一起,手持电烙铁专注地在葫芦表面游走,随着青烟袅袅,花鸟虫鱼、山水景致便在葫芦上渐次浮现——这是商丘非遗技艺葫芦烙画的日常创作场景,也是当地“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日,商丘日报社记者走进翟楼村,探寻这枚小小葫芦如何蜕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金葫芦”。在传习馆外间的展示室里,形态各异的葫芦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小巧玲珑的葫芦车挂缀着流苏,憨态可掬的葫芦摆件雕刻着吉祥纹样,还有融入现代审美的葫芦灯具、收纳盒等实用器物。“葫芦谐音‘福禄’,自古就是吉祥象征,经过烙画技艺加工后,更成了抢手的文化礼品。”传习馆负责人翟志伟介绍,作为中原翟氏葫芦烙画这一商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正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到案头的艺术品,葫芦的“身价倍增”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支撑。翟志伟带领村民开垦292亩土地专门种植葫芦,从选种、培育到采摘、晾晒全程把控品质,随后在传习馆完成设计、烙画、加工等工序,最终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过去村民种葫芦只能按斤卖,现在经过非遗技艺赋能,一个精品葫芦能卖到几百元,普通文创产品也能增值数倍。”翟志伟算了一笔账,这条“种植+制作+销售”的产业链,已让葫芦从普通农产品变成了村民增收的“摇钱树”。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翟志伟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单一技艺的传承。他敏锐地意识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更在于与文旅产业深度结合。为此,他专门注册传媒公司,整合全省范围内的非遗文创资源,在翟楼村打造了集乡村文创小院、非遗工坊、电商农文旅直播基地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将研学体验、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引入乡村。

截屏2025-07-24 08

“上周刚接待了一批来自商丘市区的研学学生,孩子们不仅亲手体验了葫芦烙画,还跟着农户学种葫芦,临走时都抱着自己的作品舍不得放下。”翟志伟笑着说,研学活动让城市孩子近距离触摸非遗文化,也让村民在家门口赚到了“旅游钱”。与此同时,直播基地里的主播们正对着镜头展示葫芦文创、地方特产,一场场直播将翟楼村的非遗故事传到了全国各地,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突破10万元。

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让非遗文创突破了地域限制。翟志伟介绍,目前平台已吸纳农技师、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领域人才,通过定期交流、联合创作,不断提升产品创意和品质。“我们正在开发‘葫芦研学套餐’,包含种植体验、烙画教学、文创设计等环节,还计划联动周边村落的民俗资源,打造非遗主题乡村旅游线路。”

截屏2025-07-24 08

谈及未来,翟志伟眼中充满期待:“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文旅也不止于游山玩水。我正在组建非遗产业联盟,让全国非遗项目互联互助、报团取暖,采用 O2O 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营造河南宁陵非遗产业枢纽新高地,让乡村振兴有‘文’有‘产’更有‘魂’。”

如今,在翟楼村,葫芦藤蔓爬满田垄,烙画烙铁点亮工坊,直播镜头对准乡村——这枚承载着“福禄”寓意的非遗葫芦,正串起一条融合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为商丘乃至河南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样本。(夏金明)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