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对“应接不暇”的涉企检查说不!
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企业本应是活力四射的主角,尽情施展拳脚,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然而,根据司法部去年12月报道了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显示,某市一天然气输送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每年都要面对上百次检查,各类检查纷至沓来,让企业“应接不暇”,负担沉重,正常的经营节奏被打乱,发展步伐也变得步履蹒跚,这让我们看到了部分企业在涉企检查面前的无奈与窘迫。
涉企检查,理当是政府部门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护卫舰”,通过合理的监督与规范,确保企业在市场的“航 道”上合规行驶,助力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可如今,一些地方各类检查多得让企业“应接不暇”,这一现象就如同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涌起无数杂乱的浪潮,不仅无法助力企业前行,反而让企业这艘“航船”在波峰浪谷间艰难挣扎,面临着被打翻的风险。
究其缘由,首先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仿佛各自为政的“水手”,没有统一的指挥,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去对企业进行检查,这就导致了检查主体众多,企业需要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审视”。而且,不同部门的检查内容往往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又缺乏整合梳理,使得企业在同一事项上要反复接受查验,疲于应对。
再者,检查频次的把控也出现了问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就像不知节制的“敲钟人”,时不时地敲响检查的“钟声”,“一天几拨人检查”“三天两头查”,让企业时刻处于紧张的迎检状态,无暇顾及自身的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同时,检查标准的不统一更是雪上加霜,企业如同在没有明确规则的“赛场”上比赛,面对不同的评判尺度,难以准确把握合规的界限,只能花费大量精力去揣摩和适应,进一步加重了负担。
幸运的是,面对这一乱象,该市司法局积极行动,彰显出了担当精神。他们迅速成立评估专班,如同经验丰富的“航海家”,深入调查、仔细剖析,精准地找出了导致企业“应接不暇”的病根所在。随后,对症下药,组织开展规范整改工作,制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督促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涉企联合检查平台计划提前报告和“扫码入企”规定,通过整合检查任务、规范检查流程,让联合检查成为常态,有效地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为企业挡住了那些多余的“浪潮”,使企业能够在相对平稳的“海面”上继续航行。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地的整改只是一个开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涉企检查让企业“应接不暇”的问题,还需要全方位、深层次的努力。地方政府要加强部门管理,建立健全辖区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非必要不检查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检查工作中的职责,让每一次检查都能像精准的“导航”一样,有的放矢,避免重复和无序。此外,还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智能化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等实现对企业情况的精准掌握,进而开展精准检查,在确保监管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的人为干扰,让企业真正能够心无旁骛地谋发展。
涉企检查不应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不能让企业在“应接不暇”中迷失方向、失去动力。某市司法局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各地都应以此为鉴,让涉企检查回归到依法、合理、有序的轨道,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企业有精力加大投入、引进人才、谋划市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