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为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纾困
关注基层干部“自我加压”新现象(2 月 25 日,半月谈新媒体)
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成效显著,广大基层干部得以轻装上阵。然而,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的现象却悄然出现,这一现象不仅抵消了减负成果,更制约着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为其纾困解难。
基层干部“自我加压”表现形式多样。有的基层单位在上级要求报送简要材料时,仍坚持按以往惯例报送详细材料,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对工作的重视;有的在工作台账管理上,主动增加不必要的额外内容,只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检查;还有的对一些非必要工作也进行过度“留痕”,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看似“积极”的行为,实则加重了基层负担,让减负工作大打折扣。
基层干部之所以会“自我加压”,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一方面,对减负政策的持续性心存疑虑。尽管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形式主义的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如文件会议超发超开、“白头”文件规避监管等隐身变异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基层干部担心减负政策难以长期坚持,故而提前“留一手”,以防万一。另一方面,基层工作面临的复杂局面也是重要因素。不同上级部门要求不一,检查考核标准频繁变动,甚至个别领导“朝令夕改”,基层干部为了确保工作不出差错,只能选择“自我加压”。
基层如同大厦的地基,基层干部是地基中的钢筋。“自我加压”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会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阻碍各项政策的有效落实。因此,为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纾困迫在眉睫。
要为“自我加压”纾困,需建立健全长效减负机制。通过完善制度,明确减负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减负工作的常态化监督检查,确保减负政策落地生根,让基层干部切实感受到减负的实效,从而增强对政策的信心。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同样关键。要改变以往重“留痕”、轻实绩的考核方式,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考核项目和繁琐程序,让基层干部从“材料政绩”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上。
此外,上级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避免政出多门。统一规范工作要求和标准,减少基层干部的工作冲突和矛盾,让基层工作更加顺畅有序。同时,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为基层干部“自我加压”纾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有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