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丨培育“新农人”促乡村“蝶变 ”
不仅懂技术,还要善经营、会管理——培养“新农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发力(3月25日,光明日报)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新农人”作为乡村发展新引擎,肩负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繁荣使命。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他们,是乡村“蝶变”关键,需多维度精准发力。
素养为基,铸“新农人”发展之魂。现代农业似复杂“链条”,“新农人”须集专业技术、市场思维、风险意识、长远眼光于一身。“土专家”吴文兴扎根基层,靠学习攻克烟草花叶病,降发病率、增收益,还带民致富。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助“新农人”提升素养,方能筑牢根基。
因材施教,铺“新农人”成长之路。“新农人”来源广、背景异,部分农户易陷“经验误区”,存“非亲历不重视”问题。培育需因材施教,重实践。技术传授减理论、增实操,关键时期组织地头指导。如重庆云阳县的杜小兵,9年前返乡创业,从水果种植业做起,逐渐转行农机合作社。他操控植保无人机、山地小型农机,研发安装水肥一体化设施,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农人”,还入选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他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了十多位专业农机手,探索出不少农具“新玩法”,让当地农户种地越来越便利。
教育赋能,强“新农人”培育之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明方向,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衔接学校与继续教育,建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提素养,开放教育当“引擎”,构“一体两翼”模式。借乡村振兴推社区教育,提“新农人”知识与品质;县级开放大学转理念,精准供资源,达教育全覆盖。
内驱激发,燃“新农人”奋进之火。“新农人”宋景标在遂溪发展火山红薯产业,通过严格把控品质、打造品牌、科技赋能等手段,让遂溪火山红薯在高端市场脱颖而出。他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以宋景标为榜样,宣传事迹,营良好氛围,激“新农人”自我成长意识,促其学新知、探新域,实现价值、助乡村振兴。
政府、高校、社会、个人,需共筑“新农人”培育工程。从素养、方法、体系、内驱协同推进,育更多适配乡村发展的“新农人”。他们如璀璨星火,点亮乡村振兴路,注入活力,让乡村成安居乐业之所,实现华丽“蝶变”,绘就宏伟蓝图。(杜才云)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