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讯快评|擦亮“金色名片”,激荡新时代清正之气
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从一纸条文蝶变为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这份“金色名片”,不仅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标志性成果,更成为引领社风民风的精神旗帜。站在“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的新起点,作风建设既是政治命题,更是民心工程,需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与智慧,让清风正气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从“铁的规矩”到“新的标杆”,作风建设铺就民心之路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十年来,作风建设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到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每一步都直击顽瘴痼疾。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上海“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便捷”,这些实践将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具体的获得感,印证了“作风建设成效最终由群众说了算”的深刻逻辑。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唯有以“抓铁有痕”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才能守住“金色名片”的成色、赢得群众喝彩。
从“明察暗访”到“数智赋能”,智慧监督筑牢制度堤坝
作风建设进入深水区,既要防范“违规吃喝转入家庭厨房”的隐形变异,更需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数字时代新问题。江苏搭建“四风监督云平台”,通过分析公务油卡消费记录,精准发现某街道13次非工作时间加油异常,揭开“私车公养”隐形衣;上海闵行区开发“会议效率指数”,运用人工智能分析1200场会议记录,压缩重复议事项21%,让干部从“会海”回归为民一线。这些创新印证:监督既要有“火眼金睛”的敏锐,更需“万物互联”的智慧。当监督插上数字化翅膀,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便有了防伪水印。
从“关键少数”到“绝大多数”,涵养正气凝聚党心民心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西南宁“一把手蹲点调研”机制中,37名市领导每周走进项目工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企业“用地审批跑三趟”等积压问题。这种“靠前意识”与“服务温度”的结合,正是作风建设的鲜活注脚。实践证明,当“关键少数”把“拒绝一顿违规宴请、严控一次超标接待”作为行动自觉,便能在全社会树起“向我看齐”的鲜明导向。当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用身影指挥而非声音指挥”,自然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崇俭尚廉、实干担当的风尚。
新征程上,作风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徙木立信”到“金色名片”的熠熠生辉,从“打虎拍蝇”的雷霆之势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润物无声,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正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当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作风建设的“火种”,当每一项制度都彰显“人民至上”的温度,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以更清正的党风、更清朗的社风,书写强国建设的壮丽篇章。(江北新区长芦街道 史丽)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