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条医疗运输航线启用,二附院使用无人机在多院区运送检验标本
“肿瘤防控,打通县域最后一公里。”7月13日,在江苏省医院协会肿瘤分会学术年会暨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推进会上,江苏省癌症中心发布了江苏省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标准(试行)。据悉,这一标准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到2025年,我省将建成38个县域肿瘤防治中心(首批)。
这个标准为“全县域、全周期”
江苏省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标准是什么?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冯继锋教授介绍,建设标准包含:组织管理与基本条件的标准;县域医疗机构合作联动的标准;县域肿瘤防治管理能力的标准;肿瘤防治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十大癌症管理认证的标准等。
“实际上,出炉这些标准就是为了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肿瘤5年生存率、减轻肿瘤患者医疗负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形成全县域、全方位全周期肿瘤‘防、治、康’闭环管理体系。”冯继锋教授说,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绝对不能是一个“县医院肿瘤科”,治疗在肿瘤防控体系中只是一环。这个中心要做到“预防为先,科普先行;患病不慌,治疗有方;康复有道,人有所管”。
肿瘤防控涉及多机构多部门的协调合作,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是肿瘤防治中心高效运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
根据建设标准,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应由县卫健委统筹成立肿瘤防治中心委员会,明确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肿瘤中心及委员会主任由县医院主要领导或分管肿瘤防治的领导担当,县疾控中心分管领导担任肿瘤防治中心及委员会副主任。成员主要包括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相关部门和科室负责人。成立县(区)肿瘤防治中心办公室,负责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管理,组织协调各相关科室开展工作,保障按照要求完成肿瘤防治任务。
在这样的架构下开展医疗机构、疾控部门合作联动,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化、一体化的肿瘤防控服务。肿瘤防治中心要充分发挥肿瘤防控服务的协同功能,联动上级医院处理疑难病例,向上借力,做强县域牵头医院;向下发力,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多措并举,构建肿瘤防治康闭环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扫盲区,肿瘤防控需打通县域最后一公里
“让基层服务能力强起来”,这是肿瘤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不断提升基层肿瘤防治能力,减轻县(区)肿瘤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最大限度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今年,江苏还全面启动基层医生肿瘤防治能力提升培训工作。
冯继锋教授在推进会上解释了这个标准出台的背景。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要求建设20个中心,包括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和重症监护在内的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其中“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是县医院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对于推动肿瘤专科的能力建设,提高县域癌症防控水平、提高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肿瘤的发病率是城市高于农村,而死亡率则是农村高于城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不足,诊治水平相对较差,群众对肿瘤的认识和预防仍存在一定误区,导致的后果即就诊时间往往延迟,肿瘤初诊时分期较晚,最终生存率相对偏低。所以,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势在必行,建设标准的出台有助于推进中心建设。根据计划,到2025年,江苏省拟建成首批38个县域肿瘤防治中心。
“江苏标准”有望全国推广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实施肿瘤防治行动,加快构建全省癌症防控网络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江苏在全省95个县区已开展肿瘤随访登记工作,并连续四年在全省部署、推进早癌综合筛查项目,建立健全癌症早期筛查、干预、治疗、康复、生活指导等全流程防治体系。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癌症中心)在全省设立了25个项目点,覆盖13个设区市和12个县级市,持续开展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五大高发癌种的筛查工作,建立“社区高危人群评估-医院临床筛查”的模式,同时,积极宣传推广机会性筛查的理念。另外,江苏省癌症中心在江苏率先推广“早诊早治、初治规范”的肿瘤诊疗观念,规范肿瘤诊疗行为,推动实现省、市、县诊治同质化。据统计,全省癌症5年生存率达44.6%,较五年前提升10个百分点,癌症早死率降低两个百分点。
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如何做?相关专家有话说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二丹解释,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是“千县工程”20个中心之一,并不是一个实体的中心,而是强调功能的组合,以及多个机构的协同。江苏先行先试、主动作为,制定了这样一个标准。
射阳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宋艮高告诉记者,对于肿瘤疾病,县域医疗机构,以往的重点只是“治”。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后,医院将预防、治疗、康复,甚至包括营养支持方面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更有利于肿瘤疾病的全流程的管理以及体系的建设。比如,就治疗方面来说,射阳县人民医院和许多江苏省级医院都建立了医联体合作,能进行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水平,让患者能够就地享受到高质量
航线里程约10.2km,运输时间仅需13分钟,每天24小时随时响应,飞行不受普通雨雪天气影响……
7月19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举行空中无人机医疗配送项目启动仪式,在该院姜家园院区和迈皋桥院区之间通过无人机运送检验标本。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南医大二附院院长顾民与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共同参加本次活动。
南医大二附院无人机航线是南京市医疗运输领域的首条航线,它的建立标志着南京医疗物资运输正式进入无人机时代。记者了解到,二附院姜家园和迈皋桥两院区航线里程约10.2km,无人机全程运输时间仅需13分钟,相较于地面运输,节省约60%的运输时间,如遇特殊情况,随时可以应急响应。此次投入使用的迅蚁RA3多旋翼物流无人机有效载荷为4.5kg,货箱一次可装载上百份检验样本,能够在中度雨雪天气下正常运行。
“首先,检验标本在无人机运输途中,符合我们冷链的条件。无人机所配备的运输箱经过标准制作,恒温隔热;其次,还需要抗摔。考虑到无人机有可能出现紧急迫降或故障等因素,其路径在后台可全程监控。”南医大二附院检验医学中心主任朱叶飞表示,二附院姜家园院区和迈皋桥院区之间距离较远,又属于交通堵点,独立设置检验设备和人员将面临资源投入高、产出少、同质化管理难等问题。现有的检验标本集中转运方式又存在运送频次低、需要专业转运车辆和人力、受交通和雨雪天气等影响大等不利因素限制。“目前我们每天都有无人机运输,大概6至8频次,一次可以运输200个血液标本,其运载能力还是很可观的。迈皋桥院区只检测急诊的标本,该院区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标本全部送往姜家园院区。这也很好的满足多院区之间检验质量的同质化”,朱叶飞说。
南医大二附院院长顾民认为,无人机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后,都会面临多个院区,如何解决多院区之间物流的运输,是各个医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疗物流需要速度,也需要效率。随着我们‘大城市病’越来越重,各方面能耗的要求,进行充分调研后,我们医院通过与无人机物流企业进行合作,这也是我们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一项尝试。” 顾民说,“无人机有一套完整的、在途的温控和保存的监控体系,能很好的满足我们医院的需要。从紧急用血到检验标本,再到院区之间一些必要传送的文字档案,其本质还是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效率,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
迅蚁送吧总经理张新纪告诉记者,医疗运输无人机具有全自动运行驾驶能力,能够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设备和试剂耗材的使用,实现多院区检验同质化的标准要求,同时能够大大缩短检验标本运输时间。“我们的无人机在6级风以下和中雨以下都能正常运行,如果雨势突然变大,无人机会在完成任务后执行停飞。无人机运输箱经过特殊设计后,血液样本红细胞需求2到10度,我们把温控在5度,血小板需求20到24度,我们设置为22度。另外,我们在规划航线时充分考虑了安全因素,优先选择绿化带、河道等下方无人的区域,并已通过航线申请。”
专家最后表示,无人机空中运输网络是一种全新的运输手段,通过在不同院区之间搭设无人机运输航线,可以为医疗检验物品、急救药品、血液制品等提供更加快速安全的运输方式,是健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的一个新型方式。未来,南医大二附院逐步将无人机推广至更多院区,为患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孙骏 通讯员 陈艳萍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