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病例累计达6104例!蚊虫还会带病北上吗?感染一次基孔肯雅热,终身免疫?
基孔肯雅热病例累计达6104例!
截至7月29日,佛山五区基孔肯雅热累计病例已超6104例。据微信公众号“佛山发布”7月30日晚消息,7月29日,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应急预案,佛山市人民政府结合当前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形势,决定启动佛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
据广东省疾控局此前通报,截至7月26日,除了佛山,广东广州、中山、东莞、珠海、河源、江门、阳江、肇庆、清远、深圳、湛江等地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
专家最新提醒:感染一次基孔肯雅热,较长时间内有一定免疫力;老人是重点保护对象;感染后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 较长时间内可获一定免疫力
7月29日,针对感染基孔肯雅热可能出现的症状和感染一次基孔肯雅热是否“终身免疫”等问题,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党委书记、主任张周斌进行了解答。
张周斌表示,感染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基孔肯雅热并不是国内常见的一个本地传染病,资料还不是特别多,但是可以说感染基孔肯雅热后,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有一定免疫力。他提醒广大市民,若近段时间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对老年人威胁更大 易诱发甚至恶化基础病
基孔肯雅热症状表现(尤其是发热、皮疹、关节痛)与登革热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基孔肯雅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通常更为剧烈和持久。
同时,由于老年人免疫力衰退,清除病毒能力下降,而且通常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叠加,因此,对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而言,基孔肯雅热带来的威胁远甚于年轻人,易诱发甚至恶化老年患者基础病。
比如,基孔肯雅热病毒侵袭,可诱发心肌炎、加重心衰;影响血糖控制;加剧原有关节损伤;更有甚者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害,(脑膜炎等)。而且急性期后,部分患者可能遭遇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关节疼痛和僵硬,这对本身已有骨关节问题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老年人感染后怎么办?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预防蚊虫叮咬是保护老年人最根本、最有效的策略。但是如果万一不幸“中招”,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此,广东省佛山市和裕国际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谢志泉指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干预:
01 立即就医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就医,确诊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02 充分休息
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身体消耗。
03 充足补液
鼓励少量多次饮水、汤、口服补液盐等,预防脱水,尤其在发热和高热出汗时。但是补液需谨慎!有心衰、肾衰的老人,补液速度和总量需遵从医嘱,避免加重心脏和肾脏负担。不能盲目大量喝水。
04 药物缓解
需遵从医嘱用药。针对退热止痛,通常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避免自行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尤其是在未排除登革热或存在出血风险时,这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慢性病基础药物不能停,但要调!正在服用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抗凝药等慢性病药物,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继续服用,突然擅自停药风险可能更大。就诊时,带上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或药盒),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等,详细告知医生。
05 血压/心率监测
发热脱水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可能升高或降低),心衰可能加重。需增加血压、心率监测频率。医生可能需要根据血压、心功能情况临时调整降压药、利尿剂、强心药等的剂量。
06 血糖监测
感染应激常导致血糖显著升高,食欲不振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必须加强血糖监测(一天多次)。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和方案。
基孔肯雅热对老年人的威胁,不仅仅是几天的高烧,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留下长期病痛的阴影。一次蚊虫叮咬,可能成为健康防线的裂痕。
基孔肯雅热暴发,蚊虫还会带病北上吗?
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蚊媒疾病上。作为与登革热同属蚊媒病毒病的传染病,它与登革热有着相似的传播路径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扩散。而要回答 “蚊虫是否还会带病北上”,登革热近年来的扩散轨迹或许能给出重要参考。
登革热曾在中国长期处于低发状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显示,2005 年至 2012 年,其年报告病例始终维持在百例上下,发病率极低。但从 2013 年开始,这一局面被打破:病例数持续高位运行,2014 年全国发病超 4 万例,2019 年仍超 2 万例;即便新冠疫情期间有所回落,近年发病率也已重回高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脚步正不断向北延伸。过去,病例多集中在华南、西南等低纬度地区,而如今,福州、杭州、重庆等中部城市已频繁出现病例,2017 年山东济宁甚至发生了 58 例本地传播案例—— 这意味着,蚊媒疾病正突破原有的气候限制,向更高纬度蔓延,且各地的流行期也在逐年拉长,一旦暴发,持续时间会更久。
这种向北蔓延的趋势,背后离不开气候条件的深刻变化。
2024 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指出,过去 10 年(2014-2023),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风险较 1951-1960 年上升了 46%,埃及伊蚊的传播风险也增加了 11%。世卫组织(WHO)更明确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登革热扩散的主要原因,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报告也证实,登革热的分布与气候变量密切相关,其中温度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这与蚊子的生理特性直接相关。作为彻底的冷血生物,蚊子的生命周期、活动频率、觅食行为,乃至体内病毒的复制速度,几乎全由气候主导。气温升高不仅延长了蚊虫的年内活动期,让它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宿主和病原体,还能缩短病毒在蚊体内的复制周期 —— 以登革病毒为例,30℃时其 “外潜伏期”(从蚊子感染到具备传播能力的时间)约为 12 天,而在 32-35℃时可缩短至 7 天,这意味着同一只蚊子一生中的传染次数可能成倍增长。
更重要的是,温度还决定着蚊虫的活动范围。当气温低于 18℃时,蚊虫飞行范围不足 50 米,传播能力受限;而在 20-27℃时,飞行距离可达 400 米,传播效率大幅提升。20-30℃的气温区间,更是蚊虫孳生的 “黄金温度”—— 卵的发育加快,羽化后雌蚊比例更高、体型更大,叮咬频率在 25-30℃时达到高峰,病毒传播风险随之飙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蚊虫的生存边界正不断向北扩张。白纹伊蚊的高度适生区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覆盖约 269 个县(区),但研究模拟显示,即便在最低增温路径下,到 2050 年其适生区也将扩展至 400 个县,越来越多原本不适合它们生存的北方地区,正逐渐被纳入活动范围。北京地区的监测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 年每捕捉 100 只蚊子,白纹伊蚊不足 4 只,到 2017 年已增至 14 只,种群比例显著上升。
蚊虫的扩张带来疾病的扩张。以气温为核心构建的模型显示,在所有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登革热的风险区都将持续北扩,受威胁人口大幅增加。目前,全国已有 142 个县(区)的约 1.68 亿人处于高风险区域;即便在最乐观的情景下,进入 2020 年代后,发病县(区)数量也将从 146 个增至 344 个,风险人口从 1.72 亿增至 2.78 亿。
“过去制约蚊媒疾病传播的温度瓶颈,是一个天然屏障,现在被打破了。”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解释,低温曾是阻断传播的关键 —— 当环境温度降至 18℃左右时,登革病毒几乎无法感染蚊子的中肠,传播链自然断裂。但随着北方变暖和蚊虫密度增加,这道屏障逐渐消失,“现在不但理论上北方可能出现登革热的本地流行,实际病例也确实在向北移动”。
除了温度,湿度和降水也在推波助澜。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教授赵琦指出,气温虽是首要因素,但湿度影响蚊虫生存状态(相对湿度 68%-80% 更适合其发育),降水则决定是否有足够水体供蚊虫产卵。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的研究发现,均匀的分散型降雨比瞬时强降雨更易增加登革热传播风险—— 前者会形成静态积水(如洼地、瓶罐积水),为蚊虫提供理想孳生地;而 2013-2020 年,华南、西南地区的高风险分散降雨频次已是 2005-2012 年的 1.6 倍,直接导致病例激增。
赵琦指出,热带气旋过后,低洼积水、建筑损毁形成的新积水点,叠加灾后快速回暖的高温,也会成为蚊虫繁殖的 “温床”。
“气旋过境后,可能带来建筑损毁、垃圾堆积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变成新的积水点。而且气旋往往先带来降温,之后又迅速回暖,加上正值高温多雨的夏季,这种降水和高温的叠加效应,正好为蚊媒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赵琦说。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