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6岁男童感染后离世!如何更有效地预防“食脑虫”

2025-08-15 09:47 来源: 腾讯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今年7月,“一男童打水仗后持续发热,检查出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一事,引发广泛关注。

8月11日晚,男孩的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君宝贝和妈妈的感谢信”。感谢信称,男孩的生命留在了6岁8个月。

“食脑虫”为何如此凶险

又该如何预防

⬇️⬇️⬇️

什么是“食脑虫”

“食脑虫”并不是真的虫子,而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王磊介绍,目前,称之为“食脑虫”的阿米巴原虫有三种:

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双核匀变虫。

王磊表示,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对人体造成损害主要有两方面:

造成皮肤性损害。阿米巴原虫通过破溃的皮肤进入人体以后,在破溃的局部形成肉芽肿性改变。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间断或者持续性的抽搐、昏睡昏迷,以颅内高压为表现的恶心、呕吐、头疼,大约在1至2周以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

由于“食脑虫”的早期症状像普通脑膜炎——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当成细菌或病毒感染。此外,“食脑虫”可通过嗅神经直接抵达大脑,几乎绕过人体免疫“哨卡”,留给免疫系统反应的时间很短。

目前对于相关致病性的阿米巴原虫尚无特效药,患者通常来不及诊断、治疗,因此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警惕“食脑虫”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介绍,在我国,“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事件,发生概率较低,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食脑虫”主要通过鼻黏膜、皮肤破损处等进入人体,常见于温暖的淡水,如湖泊、池塘、河流、温泉、未氯化的游泳池、污水和土壤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表示,根据现有儿童“食脑虫”感染病例统计,其踪迹涉及内蒙古、山东、山西、武汉、浙江、海南等地,显示“食脑虫”在我国淡水水域分布较广,其中,分布在南方水域的比在北方水域的较多一些。目前,海水、咸水域环境中尚未发现感染病例。

那么

如何才能避免“食脑虫”感染

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远离不干净的水

不要在卫生状况不佳的野外水体里游泳,尤其要避免潜水、跳水,以免增加鼻腔进水风险。

如果自身皮肤有破溃情况,尽量不要进入自然水体。

避免用未经消毒或煮沸的自来水冲洗鼻腔‌。

■做好卫生防护

必须进入自然水体进行作业的情况下,要使用鼻夹,同时避免搅动水体底层沉积的物质,减少阿米巴原虫进入人体概率。

接触土壤后及时进行清洁,确保皮肤无伤口暴露。

佩戴隐形眼镜时做好消毒,避免接触污染水源。

游泳场所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卫生条件达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强调,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如果在“温暖淡水呛鼻”后一两周内,出现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脖僵硬,甚至很快意识模糊,务必立刻就医,并需主动告诉医生“最近在哪个水域把水呛进鼻子了”,以便检测确认病因。

原文地址:https://news.qq.com/rain/a/20250814A04CV900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