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夜不能寐”者超3亿,我国睡眠门诊爆发式增长,新兴学科能否破解失眠困局

2025-11-17 12:13 来源: 腾讯网 编辑:玖柒六 浏览量:0

一夜安眠,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奢望。根据《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我国有48.5%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约1.5亿人需要积极干预,睡眠障碍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对不少人来说,睡眠问题正在悄悄偷走“人生”,国家卫健委明确2025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今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要求今年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睡眠门诊服务。睡眠医学这一新兴学科,能否破解失眠困局?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访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睡眠门诊找寻答案。

睡眠门诊正呈“爆发式”增长

自上世纪80年代,睡眠医学已在医学界悄悄冒头。最初的诊治,基本聚焦于睡眠和呼吸的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OSA),因此大多开设在呼吸内科、耳鼻喉科等。本世纪初,睡眠门诊陆续在上海各大医院出现。

“我国的睡眠医学是从呼吸科、耳鼻喉科开始的。我们独立出一个学科来提供睡眠咨询,算全国范围内比较领先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于欢副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设立睡眠医学亚专科,一步步走来,如今该院睡眠障碍诊治中心已成为不少失眠者的就诊选择。

从于欢的门诊人数可一窥睡眠就诊需求有多大。每周三个半天的门诊,从最开始半天结束,到如今,她常常从下午看到夜间,最晚甚至要到晚上10点,“有需求的人太多了。说是半天门诊,其实一坐下来看了8小时,基本属于全天门诊”。即便医生不断加大工作量,病友口中,她这样顶级专家号仍然挂不到,基本要等半年以上。

“来看睡眠门诊的患者不是递增趋势,而是爆发式增长。”于欢说,这与快节奏生活有关,也与群众的健康意识提高有关,“以往大家都是得了很严重的病再想到去医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许多疾病追溯源头是在睡眠问题上,从下游到上游,睡眠障碍的‘觉醒值’一下子提升了。”

类似情况,在上海其他大医院同样如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邹建银介绍,我国OSA患病人数约1.76亿,为此,医院在开设了多年的鼾症专题门诊上,自2023年起由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与中医科整合共治,率先提出了“OSA综合序列治疗”。“OSA不仅影响睡眠质量,更是引起心血管损伤、代谢紊乱、认知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等多脏器多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在坊间俗称“600号”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门诊已开设近10年时间。“2016年至今,就诊量一直在上升,至少翻了一番。”临床心理科副主任、睡眠障碍学科带头人苑成梅说,“但实际上,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得知,第一站就来我们这儿的比较少。在神经内科、中医科、呼吸内科等等科室,都承担着大量患者。”

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至今开了好几年,门诊量不断攀升。负责人尹平主任医师说,以前一年门诊量约为1.8万人次,去年达到2万人次,今年肯定超过这一数据。她表示,失眠已成很常见、很多发的疾病,且人群覆盖全年龄段,从青少年、中年、到老年均有。在该院脑病科,年均7万人次门诊量中,失眠患者也能占到30-35%。

90余种疾病与睡眠障碍相关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睡眠障碍涵盖六大类九十多种疾病,其中失眠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昼夜节律相关睡眠-觉醒障碍等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提到睡眠问题,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门诊中,大多数患者都说自己失眠,其实与睡眠相关的疾病足足有这么多种,只是以失眠最为常见。”苑成梅罗列了上述常见的一些病种,仅以失眠为例,又有多种不同分型,“如慢性失眠,它的定义是每周要有3个晚上、持续超过3个月、需要花30分钟以上时间才能入睡、醒来后需要30分钟以上才能再次入睡;而急性失眠往往有明确诱因,如压力、疾病等,病程比较短。”

睡眠医学这一现代医学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托马斯·罗斯因暑期兼职的机缘,踏入当时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睡眠研究领域。在生命中占三分之一时间的睡眠,人类当时却几乎对其一无所知。为此,罗斯与同事开始在实验室探索睡眠生理机制、脑电波变化及睡眠障碍病理学,直到一位女性患者的到访——她因夜间幻觉深感焦虑,走投无路之际,找到了这一睡眠研究实验室。“此后我意识到,睡眠问题不是只存在于实验室的研究对象,更是影响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罗斯多次在访谈中这样提到。

在专家看来,相比其他现代医学学科而言,睡眠医学是个新兴学科,更是个交叉学科,就像患者可能前往不同科室就诊,临床上,它也主要涉及精神科、心理科、呼吸科、耳鼻喉科乃至口腔科等。

苑成梅直言:其实目前国内没有特别权威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根据民间调查及国外相关报告,确诊患有失眠障碍的人占总人群比例约达15%。“近年来睡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新媒体话语权的中青年人群遭遇了相关问题,尤其在职白领受其困扰变多。但从临床上来看,老年人是饱受睡眠问题影响最大的群体,这一点并未改变。”

尹平门诊里,类似的病例非常典型。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小伙子,正逢“双十一”疯狂加班,昼夜节律颠倒,自己无法调整过来,睡眠时间连续数天只有三小时,“这是属于急性失眠,他挂了门诊想要寻求针灸治疗方法”,在专家看来,他的生活习惯首先需要纠正,“下班以后奖励自己刷视频”等典型问题,属于睡眠拖延,成为“急性失眠”的一大诱因。

而之前来问诊的阿姨,则代表了老年群体失眠的一大典型特征:白天频繁睡觉、困了就睡,早上9时许睡到下午2-3点,到了晚上睡觉,凌晨就醒了,状况持续好几个月,阿姨感觉身心俱疲,不得不来求医问诊。

睡眠治疗重点绝不仅是服药

现代人睡眠成了大问题,原因多种多样。苑成梅解释,激素水平的改变、不适宜的生活习惯、躯体基础性疾病等,都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睡眠。而在更年轻的人群中,社会作息的变化、电子产品的使用、新工种的出现及促兴奋饮食的摄入等,也让越来越多人“想睡睡不着、想起起不来”。

情绪问题成为失眠的一大起因。在苑成梅团队的门诊里,接诊成年患者为主,但团队看过的最小患者只有五六岁。“十一二岁的中学生也不少见,学业、家庭或校园人际关系都可能成为诱因,同时这也引出另一种常见情况——睡眠问题只是一种症状表现,更深层的可能是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失眠和情绪障碍经常互为因果,“情绪改善了,睡眠也会改善;如果失眠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那么就应该选择在精神心理科就诊。”

沈女士就是典型案例。“三四十岁的时候偶尔睡不着,就自己扛一扛,吃点助眠的保健品。更年期之后就持续睡不着了,从四分之一片吃到两三片,不断加量,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这才想到来睡眠门诊。”专家同时补充,近年来相关药物的认知和可及性变高,一类患者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觉得“吃了药就能睡着”;但也有一类患者坚决不肯吃药,认为“毒性大、会成瘾、吃了会痴呆”。

“许多人看后续治疗更侧重服药,其实针对失眠的疗法有很多种。”于欢说,在华山医院睡眠障碍诊治中心,除了药物疗法外,物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处方疗法,甚至中西医结合疗法等,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可以列出不同处方。

专家以物理治疗中最常用的“睡眠监测+呼吸机”为例,以往有的患者来就诊后,适合用呼吸机,但缺乏专人指导,后续随访普及率并不高。自2020年开始,华山医院睡眠障碍诊疗中心专门设置了专人指导,为患者清洗机器、读报告、调整参数等,呼吸机的应用率一下子提升到了60%至70%。

苑成梅介绍,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作为一种整合的心理治疗技术,涵盖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认知矫正和放松训练等多个模块,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调整行为模式、观念,降低对睡眠的焦虑和关注程度,从而提高睡眠效率、改善失眠症状。如今,上海市精卫中心与龙华医院开展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合作,也通过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对“不寐”辨证施治。

而在龙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针灸部门诊,每个周六、日都能迎来一次“小高峰”,一上午就能看100-120人次,前来问诊中医的,大多抱有一个想法,希望选择副作用小的方法将睡眠节律调整过来;或者已经在服药的人群,希望通过中医调节,实现减药、断药。

尹平对记者解释,失眠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气血、阴阳失衡,总的机理是“阳不入阴”,睡眠门诊可以通过中药、针灸、耳穴、埋针、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结合方法,利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达到机体稳定状态,失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以针灸治失眠为例,一般一个疗程针灸10-12次,头部的百会穴、神庭穴,腹部的中脘穴,以及手臂上的内关穴、神门穴,小腿的足三里穴、三阴交穴等,加以刺激均有安眠的疗效。

以针灸治失眠为例,一般一个疗程针灸10-12次,头部的百会穴、神庭穴,脾胃经上的穴位,以及手上的内关穴、神门穴,小腿的足三里、太阴穴等,加以刺激均有安眠的疗效。总体上说,患者反响不错。

现有资源“杯水车薪”期待扩容推广

前不久,一则关于睡眠门诊的消息引起关注: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已成为该院“流量”担当:原本不起眼的科室,如今放号5分钟内就秒空。苑成梅说,正如每个医院都有“王牌”,睡眠门诊或许未来将成为“引流”窗口。“放号即秒空”的背后,同样也折射了睡眠诊疗资源的稀缺。

记者了解到,迄今全国有资质的睡眠中心约有4000家,相比海量诊疗需求可谓“杯水车薪”。与此同时,睡眠医学此前缺乏专科化培训、专业教材稀缺,不少睡眠专业设立在呼吸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二级专科之下,基本属于“三、四级专科”,由此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专职看睡眠门诊的医生,很难获取职称晋升,年轻人不愿意前往,进一步导致就诊资源匮乏、缺口无法填满。

“在欧美国家,睡眠门诊的问诊必须要有充足时间保证,一般来说起码半小时以上,但由于我国资源有限,只能要么缩短问诊时间,要么拉长医生工作时长,门诊效果相对没那么理想。”于欢说。

这一状况该如何扭转?一步步的改变确实正在发生: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制定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将睡眠医学及睡眠专科医师培养正式纳入独立体系。2024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首次将睡眠医学列为内科学下的独立三级学科,设立睡眠医学硕、博士研究学位。这一进展,标志着睡眠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国内逐步得到认可。

而有鉴于今年将全面推开睡眠门诊,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多家睡眠医学学术团体,组成共识制订委员会,于今年2月启动制订《医疗机构睡眠门诊建设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

作为制订共识的专家之一,于欢告诉记者,睡眠医学中心涵盖从门诊初筛、评估到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及长程家庭管理整个诊疗体系。在这一诊疗体系中,睡眠门诊将承担患者入口、初筛分流、跨学科协作等重要职能,其建设标准、质控流程及资源配置,直接决定睡眠医学中心的服务效能与患者体验。“有了《共识》以后,相信未来更多睡眠门诊得以规范普及,期待睡眠专科化培训及早跟上, 最终为更多有需要的人群一解失眠困扰,早日获得健康睡眠质量。”

原文地址:https://news.qq.com/rain/a/20251117A013M000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图片新闻
热点资讯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