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减证便民不是“四风”的挡箭牌

减证便民不是“四风”的挡箭牌
2020-10-21 12:44 来源: 编辑:供稿 浏览量:0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快部门信息共享、简化办事办证流程。司法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各地区、各部门已取消证明事项13000多项,有效缩短了群众办事时长,节约了行政服务成本。(10月19日,人民网)

提到“减证便民”,很多人都会想到曾经在网络上被网民调侃的“奇葩证明”。毋庸置疑,曾经老百姓为了办一件事,反复跑窗口,多方询问得不到明确答复,且在材料准备妥当后,又莫名其妙需要增加个证明,甚至于出现了近些年被媒体大量曝光过的“证明我妈是我妈”,“证明我是我自己”等等奇葩事件。这不但增加了群众的负担,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奇葩证明没了,干部的作风实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高了。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必须保持警醒,“减证便民”还必须要严防作风问题的反弹回潮。

从以往发生的奇葩证明事件中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实质上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引起的。比如,有的是窗口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办事群众没有尽到一次性告知的义务;有的是缺乏服务意识,对待群众高高在上、态度生硬;有的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故意刁难群众,以至于发生了吃拿卡要的违纪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整治,作风的整顿也为“放管服”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事实上,一些已经整治的作风问题死灰复燃的现象并不少见。最近,中央纪委网站就通报曝光了一批违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其中很多案例都涉及到“四风”问题的反弹回潮。对于“减证便民”来讲,那些消失的证明材料很有可能也会随着风头一过,又再次出现。对此,各级政府一方面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同时,还要坚持驰而不息地加强作风建设。另一方面,则要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引入群众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的约束,确保改革成效。

当然,有了好的制度机制,关键还要看干部在推动制度落实时的执行力。特别是对于窗口单位的政务服务人员来讲,这些干部的工作就是直接面对和服务群众,党的政策也是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落实落地。如果这些干部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没有时刻保持为民服务、用心服务、优化服务的初心和理念,那么群众就体会不到“放管服”改革带来的红利,“减证便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实践证明,工作干的怎么样,最终是群众说了算。干部如果存在作风问题,体会最深的是人民群众,伤害最深的也是人民群众。在“放管服”改革不断攻坚克难的大好形势下,万不能因为干部作风问题导致功亏一篑。(蔡菲菜)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