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各国教育焦虑透视:日本私塾竞争、印度家长为补习“倾家荡产”

各国教育焦虑透视
2020-12-10 11:12 来源: 编辑:搜狐 浏览量:0

家长的教育焦虑,已成为当下亟待正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但这并不是独属于中国家长们的烦恼。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日本、教育氛围宽松的英国,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和焦虑,却似乎可与中国家长们媲美。在印度,各类培训班十分火爆,说家长“倾家荡产”为教育也不为过。辅导作业、陪读……中国家长们最耳熟能详的日常,也发生在国外家长身上。

日本

残酷的私塾竞争和“妈妈帮”

将火车车厢当教室,和可爱又宽厚的校长做游戏……许多读过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窗边的小豆豆》的读者,对日本小学的印象可能就是巴学园般的宽松教学模式;

注重运动、收纳、礼仪……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日本非常重视儿童素质教育,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但现实中,日本孩子真的如此轻松吗?

因为工作原因,《环球》杂志记者的孩子也来到东京一所普通公立小学上学。

一学期下来,除了开了两次家长会,传达了现阶段整体教学重点、展示了孩子们的手工课作品外,似乎再没有太多家校沟通内容,整个学业和学校氛围都是轻松幸福的。

然而,幸福没多久,记者就开始感觉有些心慌。如此轻松的学习真的没问题吗?日本孩子都是这么轻松考上大学的吗?抱着各种疑问,记者开始通过多种途径打探日本小学教育的全貌。

▲ 在日本东京的汤岛神社,人们在许愿墙上挂祈福木牌,为学生考试祈福

一路“私立”到精英

日本的小学教育主要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无论是区属还是市属,公立小学不需要考试,只要住在学区内就可免试入学。但是私立小学,不仅学费高出公立学校几倍,还须通过入学考试,而且越好的私立小学门槛越高。

从课程内容看,好的私立小学一般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英文,且课程内容多而实。而记者孩子所在的公立小学,直到三年级才开设“国际交流”课,内容也非常简单。在国语、数学、社会、理科等其他学科上,私立和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存在巨大差距。

上课时长也不一样。公立学校一般15点放学,私立小学要到17点左右,且留有各种家庭作业。小学6年下来,公立小学与私立小学学生的整体竞争力已相距甚远。

加之日本自1995年开始推广“中高一贯制教育”,许多好的初中与好的高中被绑在一起。因此,为了进入名牌大学,日本孩子从“小升初”开始就得拼。因为如果没能升入好的初中,就意味着将与好的高中无缘,也难以考入名牌大学。

上私立小学——考重点私立初中——直升重点私立高中——进入重点大学,就成了许多日本家长培育下一代精英的进击之路。

但私立学校一路读下来,高昂学费是一般家庭难以支撑的。当然,公立小学的孩子家长,也不会因为没走私立这条路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他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另一条强化之路——私塾。

私塾后的“妈妈帮”

所谓私塾,就是中国各类以提升学业成绩为主要业务的培训机构。目前东京地区最著名的私塾叫Sapix,此外还有四谷大塚、日能研、希学园等不胜枚举。

各家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自己的重点学校升学率,都会进行招生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孩子才有机会进入私塾。

以Sapix为例,该机构约两个月举行一次入塾考试。孩子们根据家庭住址选报附近的分校。考试内容远超正常教科书的范围,通常孩子们要考几次才能成功进入该机构。

录取结束后,Sapix便会按照学生的入塾成绩将他们分配到A到S的各班。班级并不是固定的,每月都会有分班考,每学期有全国排名大考……

如果成绩下滑,就要从原来的好班调整到其他班级。此外,还有10%的末位淘汰,私塾会对学习一直不进步、排名靠后的孩子进行劝退。

一个日本小学生为了考取一所重点中学就要像高考一样每天拼命学习,接受各种考试,接受每次调班的压力,对孩子身心的蹂躏可想而知。

而支撑孩子成绩不断提高的,并不仅仅是私塾老师,更重要的是孩子身后的妈妈——一位位全职家庭主妇。

为了让孩子在六年级有充分的复习准备时间,从四年级开始,Sapix就进入“备战中考”模式。以数学为例,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学到了立体图形的体积、扇形面积、各种三角形角度求解等内容,达到普通小学五年级甚至六年级的水平。

而且,私塾的老师仅负责传授知识、组织考试并配发答案,至于具体题目的讲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都要全程靠家长。

如果你没有学霸妈妈,Sapix会为你推荐小灶课辅导老师,也就是上完私塾需要另请家教,当然费用也不菲。

进击的代价

虽然私塾能学很多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公立学校的孩子都能考上,即使考上了,也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能力负担高昂的培训费。

拿Sapix来讲,四年级以后,国语、数学、理科、社会四门课程一起上,一个月基本费用是4万日元(约合2500元人民币)。

还不包括入塾的会费、寒暑假培训费、单独家教费……特别是到六年级,一个孩子一年的花费超过100万日元(约合6.5万元人民币)。

如此高昂的培训费,让许多有两三个孩子的日本家庭望而却步。但不参加私塾培训,进入重点初中的几率就会下降。

因此,日本坊间对于教育培训投资有许多类似的看法:“庆应、早稻田等名牌大学毕业的家长一定能培养出同样优秀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没有那方面才能的话,孩子也别抱那个希望……”日本社会对阶层固化的认识可见一斑。

印度

家长焦灼图鉴

印度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中产夫妇为解决孩子的择校问题而绞尽脑汁的荒诞故事。拉吉夫妇不得不购买高档小区的住房,经历各种面试的羞辱,最后只好假扮穷人,去抢占穷人的保留名额。故事略显夸张,但印度家长的焦灼与酸楚,却真实不虚。

读私立成风潮

印度有约2.6亿学龄儿童,数量是世界之最,但在“免费强制教育”(类似中国的义务教育)上的投入却不到GDP的4%,公共教育资源的缺乏可想而知。

2019年数据显示,印度的平权教育法案(2009年)颁布已有10年,但只有不到13%的学校达到法定标准。

由于公立中小学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教师不足、制度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堪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充斥着对公立学校的批评与不信任。

▲ 10月17日,印度孟买的一名教师帮一名参加网络课程的学生戴耳机

公立学校让人失望,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入资源更丰富的私立学校,这一做法已迅速形成风潮。

一项全球性的调查显示,印度家长对免费私立学校的支持程度高达73%;假如负担得起,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孩子中,85%的父母愿意将其转入私立学校。这些数据都是全球最高。

统计数据也证实了家长意愿的真实性——从2011年到2017年,私立学校入学人数增加了1700万人(从4400万升至6100万),公立学校就读人数从1.26亿降到1.09亿。《起跑线》中的拉吉夫妇就是在对公立学校的担忧中,为了让孩子就读私立学校,而殚精竭虑的典型案例。

将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学校,是否意味着一帆风顺,父母不再焦虑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大学招生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有大约1000万名考生,而印度较为知名的高校(如排名靠前的印度理工学院、尼赫鲁大学、德里大学等)数量不多,其就业前景固然美妙,录取率却极低。

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导致的残酷升学压力,孩童未必有清醒的认识,父母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择校上固然不能输,在长达12年的求学之旅上更不敢松懈。

瓦尔基基金会对29个国家/地区近2.75万名父母的综合研究(2018年)显示,印度父母是世界上最关注孩子教育的人群之一,95%的印度父母会辅导孩子学习,62%的父母辅导孩子每周超过7小时。

“倾家荡产”为教育

随着孩子的成长、学业难度的增加、竞争的加剧,父母难以继续辅导,各种课外补习班就此登场。

印度最著名的是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补习班,每年有多达90万名学生参加联合入学考试(该考试是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必经之路)和其他顶级工程类考试,基本都需要参加各类培训机构。

即使一些大型教育机构每年收取10万~40万卢比(约合1万~4万元人民币)的昂贵学费,培训名额依然爆满。

印度北部城市科塔是最有名的“补习之都”,每年有超过20万各地学生来此,参加准备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的补习班。

考生每天在拥挤的教室中,接受14~16小时的高强度课程学习,伴随着一轮轮的密集测试,学生根据排名被分到不同班级,循环往复,直至考试前夜。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18财年的人均收入约为11.3万卢比,而考生每年的补习费用、食宿费用,甚至远远高出这一人均年收入水平。

有考生为了支付自己的补习费用,母亲抵押了所有的金银珠宝。在这种倾家荡产投资教育的行为背后,是家长们深切的焦虑,以及学童的压力。

英国

家长无“群”可退,但不意味彻底放手不管

英国教育氛围整体宽松,多数学校也会注意在增强家校沟通的同时,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避免把教学压力过多转移给家长。

沟通主要靠邮件

英国人习惯于写信,大事小情都更愿意先发封邮件询问,而不是打电话或发短信。英国学校也是如此,与家长沟通主要靠电子邮件而非手机,更不会选择社交媒体群。

英国学校也有“家长群”,但名副其实,群由家长自发组建,成员也只限于家长,基本用于孩子生日聚会邀请、家长之间聊天等。

因此严格来说,英国家长即便对学校或老师有不满,对孩子教育有焦虑,也无“群”可退。

在英国,电子邮件承担了相当重要的家校桥梁作用。家长对学校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工作时间发电邮给学校办公室或校长,通常会在当天得到及时的邮件或电话回复。学校发给家长的电邮,有时候也会打印出来让孩子带回家,是家长掌握学生平时在校情况的重要途径。

不过,学校给家长的邮件多少,会因校长管理风格而异。《环球》杂志记者的孩子在英国前后读过两所公立小学,对此有明显感受。

第一所小学的女校长监管着两所小学,管理风格简洁,基本保持着每周一封长邮件的频率,邮件内容主要包含本周学校的教学主题、预告近期学校主要活动等。

第二所小学的男校长风格显著不同,除了每周一封汇报各年级当周教学内容的长电邮,日常沟通也相当频繁,一周内给家长发送四五封邮件是常事。

记者感觉,这位校长比较重视家长知情权,只要是与学校管理或学生在校活动有关的任何改变或计划,他通常都会第一时间发邮件通知家长。

尽管学校邮件多,但邮件的内容重点绝非孩子的学习成绩、课业表现,更不会出现在邮件里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情况。

保持合理距离

英国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还可以通过“教师家长联合会”。这是一个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组织,比如帮学校筹款、协助学校组织周末义卖、排练小剧场演出、丰富学生的课余安排等。

学生入校后,家长自动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有意愿的家长每学年可通过选举成为代表,为各自代表的年级或班级服务。

由于“教师家长联合会”的工作是纯服务性的,而且会占用大量时间,因此只有真正有时间、热衷于公益事务的家长才会考虑担任代表。

与家长保持沟通的同时,英国学校通常也会注意和家长保持合理距离,避免增加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负担。

比如,多数学校不鼓励老师和家长交换私人邮箱和电话号码,更不会把老师和家长放在同一个网络交流圈里。这样做既在客观上杜绝了老师私下给家长布置任务、收受好处的可能,更主要的目的是避免家长在课后时间打扰老师,增加老师的工作时间和负担。

家长也有陪读压力

英国社会重视个人隐私,因此中小学完全没有排名,学习成绩和表现是孩子的隐私,老师绝不会告知孩子家长以外的其他人。

此外,英国小学阶段基本没有考试,教育压力相对小。但教育氛围宽松,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彻底放手不管, 相反,学生年龄越小,家长陪读需求越高。

英国小学最强调的学习内容是阅读,因为这是识字、求知的基础。小学生每天要从学校带书回家,学校会发给家长一个专门的记录本,记录下孩子在家阅读的表现、进度、疑问、要求等。 如果哪天家长没有记录,学校就默认阅读作业没完成,第二天不会更换新书。

此外,不少学校也会每周布置少量笔头作业,主要是单词拼写、数学题,这也需要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

但学校通常不会明确强制所有家长必须承担这些陪读任务,避免给那些工作异常繁忙、家庭育儿负担重,或自身文化程度有限的家长造成负担。不过,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主动完成。

整体而言,英国公立学校学业压力小,家长的焦虑指数普遍不高,是否给孩子“加码”完全取决于家长。

记者所在的家长群里就有一个英国妈妈曾抱怨,老师让5岁的一年级孩子每周记10个单词拼写“太多”,她认为应该从每周5个单词开始,毕竟“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重要,而不是记住多少单词”。

但另一位英国妈妈与记者私下交流时认为,她觉得10个单词很正常,学校布置的作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因此她在家还会时不时给孩子增加一些作业,“现在不打好基础,以后学岂不是更难?”

如此看来,学校应该教多少、家长应该管多少,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一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

一位在中国长大、在英国成家生子的妈妈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都是家校双方分担的责任;如何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无论对学校还是家长,都是一门学问。”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437334510_623197?scm=0.0.0.0&spm=smpc.ch25.top-news-1.3.1607569296402deaQCmd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