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竹韵清音传匠心,巧手织就风铃韵——竹编风铃非遗体验活动在景和园社区成功举办
2025年8月5日,南京师范大学“遗艺古韵,童绘非遗”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栖霞区景和园社区,为20名中小学生带来“竹编风铃”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在实践团队主讲人张珂珂的带领下,孩子们亲手编织风铃,聆听竹韵清音,感受传统竹编技艺“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
千年竹丝编岁月,经纬交织见匠心
本次活动以“溯源历史+手作体验”双线展开。主讲人张珂珂通过图文展示,带领孩子们追溯竹编技艺的千年脉络:从新石器时代先民编织竹器的智慧萌芽,到唐宋时期竹编风铃雏形的出现,再到明清竹编工艺的精湛发展,“竹子历经破竹、削条、打磨,方能成就柔韧之姿”,张珂珂手持薄如蝉翼的竹条讲解道,“每一根竹篾厚度不足1毫米,却可承千钧之力”。孩子们通过《天工开物》中“百工所为皆竹”的记载,深刻体会到竹材“虚心有节”的文化象征与匠人“化刚为柔”的巧思。
(团队成员张珂珂同学授课照片)
巧手织就风铃声,方寸经纬寄童心
在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化身“小小篾匠”,在团队成员张珂珂与郑翔萌的指导下学习风铃编织。从“压一挑一”的经纬交错,到斜向穿插细竹片的精妙技法,再到裁剪竹编、组装铃铛的创意设计,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操控竹条,指尖翻飞间逐渐成型的风铃框架,宛如“将清风脉络织入方寸”。活动中特别设置“翻转课堂”环节,孩子们以非遗宣传员身份模拟讲解:“竹编风铃是古人留在窗边的诗歌”“叮咚声里藏着自然的密码”,童言稚语中传递对传统工艺的鲜活理解。
(参与学生体验竹编风铃制作照片)
清风摇铃续新章,非遗薪火润新苗
本次活动通过“手作实践+文化传播”的双重路径,实现非遗技艺与青少年美育的深度融合。在作品展示环节,清风拂过竹编风铃叮咚作响:有的以“井字纹”编织出规整的几何韵律,有的用彩色竹片拼出绽放的花朵,更有孩子在铃铛下系上手绘诗笺,让风铃随乐声轻舞。主讲人张珂珂拾起一件作品解释道:“竹编需历经破竹、劈丝、打磨,方能成就柔韧之姿。这不足1毫米的薄竹丝,却能承受千次弯折——正如非遗传承的韧性。”现场一位男孩轻摇自制的风铃感叹:“竹子从山林‘长’到手中,最后‘长’出了歌声!”。
(参与学生作品展示)
竹丝在经纬间承千钧之力,清音于摇曳中诉千年之韵。当竹编风铃在景和园社区齐鸣,叮咚声宛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少年以指尖温度唤醒沉睡的竹魂,而千年匠心的智慧,正借这竹韵清音向未来绵延。
(合照)
(供稿人:丁彤)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