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流光溢彩当如是:青少年亲制漆扇,指尖流淌千年非遗之美
7月14日,南京师范大学“遗艺古韵,童绘非遗”暑期实践团队于南京问象艺术空间(颐和路)成功举办“流光溢彩当如是”非遗漆扇体验活动。数十名青少年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在沉浸式课堂中溯源漆艺千年文脉,亲手制作飘漆扇,于水色交融间,感悟中华传统工艺的深邃魅力。
溯千年漆魂,启文化薪火
活动以一堂生动的“漆扇前世今生”文化课拉开序幕。实践团队陶馨馨同学以“大漆”为线索,引领青少年穿越八千载时光长河:“漆,木汁也,如水滴而下”——从新石器时代跨湖桥漆弓,到盛唐宫廷漆扇珍品,大漆工艺贯穿中华文明史。漆器曾随丝路远播海外,被欧洲误称“Japan”,终正名为“lacquerware”,成为东方美学的重要象征。陶馨馨同学以“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艰辛采漆历程为例,阐释非遗传承的珍贵价值,通过对比繁复的彩绘漆扇与灵动的飘漆工艺,揭示“一半人为,一半天成”的匠心理念,引发孩子们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考。
(团队成员陶馨馨同学授课照片)
染一扇流霞,悟匠心天成
制作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参与同学佩戴防护手套,化身巧手匠人:轻摇漆液,将绯红、碧落、玄青等传统中国色滴入水中,任其晕染成瑰丽纹路;以木笔轻拨,勾连出瞬息万变的“水中画”,再屏息凝神,将素扇以垂直、侧旋等技法缓缓浸入——水流纹路如星河倾泻,瞬间定格于扇面。孩子们惊叹于大漆与水碰撞的“无法预计之美”,更在擦拭、风干的等待中,体味传统工艺的耐心与匠心。
(参与学生体验漆扇制作照片)
承非遗星火,绘时代新章
活动创新融入翻转课堂与角色体验。参与学生踊跃担任“非遗宣传员”,以童言稚语演绎漆扇故事:“它是会说话的历史书,藏着祖先千年的智慧!”结束语中,“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箴言,与“手工艺是精神原乡”的慨叹,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一把把独一无二的飘漆扇,不仅承载着夏日清凉,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信物。
(团队成员郑翔萌同学教授翻模拟非遗主持照片)
(合照)
本次活动以“非遗+美育”的创新形式,将漆扇这一“流动美术馆”转化为青少年可触可感的活态文化课堂。实践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童心灌溉下,焕发更加绚丽的流光溢彩。
文字|丁彤
图片|陶馨馨、郑翔萌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