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山到乡野:南艺音科院“致美树山” 团队的音乐赋能乡村振兴探索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 年)》。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推进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介入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的关键路径。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的“致美树山”的青年实践团队于2025年10月24日走进苏州树山村,开展了一场以“艺术介入乡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他们以“新村民”的姿态,通过一系列充满巧思的数字创意与商业策划,致力于重构数字时代下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邻里联结,为树山这座生态村落注入了鲜活的艺术活力,探索出一条文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致美树山”团队成员)
在实践中,“致美树山”团队深度走访了圌山文驿、树山音乐会客厅、乡村双创中心等核心空间,并与驻村规划师进行了深入访谈,最终围绕“音乐”这一核心元素,打造了一套立体化、可感知、可参与的“文艺赋能”项目矩阵,让树山村的巨变,不仅有“形”,更有“音”和“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树山驻村规划师温婷)
“天籁之径”:当徒步成为一首音乐的创作之旅
在树山村的自然步道上,一条名为“天籁之径”的AI互动音乐栈道,正悄然改变着游客的行走体验。团队将前沿的AI音乐生成技术嵌入山林,游客在起点领取一个NFC挂件后,沿栈道行走至不同点位,便会触发隐藏的蓝牙信标,实时生成与竹林、溪流、鸟鸣等场景完美契合的音乐片段。全程行走结束,系统会自动将这些音乐碎片合成为一首独一无二的完整作品,供游客下载珍藏。这不仅是一次徒步,更是一场由双脚谱曲、由自然协奏的个人音乐会。项目巧妙地重构了“行走”这一最朴素的邻里社交行为,将其升华为一种深度的、个性化的艺术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情感记忆,为景区的体验升级和夜游经济拓展了全新场景。
音乐集市与“翠冠梨·音阅”:乡村经济的价值重构与情感增值
在树山村的主干道上,团队构想了一个“音乐集市”,它绝非传统市集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集农产品展销、农家乐、音乐演出与非遗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消费场域。通过“音乐引流+在地消费”的模式,音乐为本土农产品和农家乐服务赋予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与情感附加值。
这一理念在“翠冠梨·音阅”礼盒上得到了极致体现。团队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翠冠梨,升级为一款互动文创产品。每颗梨的包装底部都嵌入了一枚NFC音乐芯片,用户用手机感应,即可播放一首专属音乐。这些曲目由AI生成,其中隐藏着惊喜的艺术家创作“盲盒”曲目。这一设计,重构了“吃梨”的传统消费行为,将其转变为“吃梨+听歌+收藏”的多维感官盛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趣味性和复购率,更让每一颗梨都成为承载树山故事与音乐记忆的情感媒介,有力地推动了树山翠冠梨品牌向年轻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艺树家驻地计划”:构建可持续的乡村艺术生态
要实现真正的文化赋能,外来团队的“输血”固然重要,但培育本土的“造血”能力更为关键。为此,“致美树山”团队策划了长期的“艺树家驻地计划”制度。该计划面向音乐创作者,邀请他们入驻树山,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与创作,并为他们提供展演、交流与产业对接的一体化支持。驻地艺术家不仅为树山带来了持续的高品质艺术内容,更与本地村民、游客建立了深度的情感互动。此计划旨在重构艺术家与乡村的关系,让艺术家从过客变为“荣誉村民”,从而激活一个持续生长的乡村音乐创作生态,推动树山从单一的“生态观光村”向更具内涵的“音乐艺术村”实现战略转型。

(图为团队成员在树山木栈道进行实地考察)
从一条互动栈道到一个复合市集,从一盒数字梨到一个艺术家社群,“致美树山”团队的实践充分证明,艺术绝非阳春白雪的孤立活动,而是可以深度绑定乡村发展与产业振兴的社会联结机制。他们以新兴技术为桥,以文艺体验为媒,正在树山这片热土上,生动地重构着乡村的吸引力、邻里间的亲和力与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艺术融入乡土、科技赋能人文”的动人画卷。作者:刘凯来 陆予涵 聂子宸 廖睿含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