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服务社会 发掘真相 传播价值 感谢您浏览江苏苏讯网。 欢迎投稿:邮箱724922822@qq.com 客服电话:025-86163400 18061633398

确立正确的教育关系 将内涵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2025-10-15 08:50 来源: 在线投稿 编辑:许军 浏览量:0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分为传科学之道和做人之道;授业包括授科学文化之业和思想道德之业;解惑有解知识贫乏之困惑,又有解思想“扣子”之困惑。道是师的灵魂,业是载道的工具,师是道的传播和业的解惑者。教师不仅要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更是道德思想的教育者,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对教书育人三种不同认识

过去有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存在以下三种不同认识。一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思政课教师的事。殊不知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带有自己的立场、观点。感性地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地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二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教师要从事一门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二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两个目的不能截然分开、不能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结果就和第一种一样了。三是把教书和育人在另一个层面上混淆。其实教书和育人有各自的内涵,不能用育人代替教书,也不能以教书代替育人。实践证明,育人是在教书的基础上做到,而教师对所讲的内容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如果教师的讲课没有丰富的信息量,没有充分的说服力,那就犹如喝“白开水”一样,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

二、教书与育人的辨证关系

教师虽是教书之人,但其目的却不是教书,这就如同农民种地不是以种地为目的一样。农民种地,意在收获粮食,教师教书,意在培养人才。可以说,教书是教师的职业和手段,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人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有才有德的叫精品,无才无德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危险品”。形象地说明了教书和育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教书的结果,“德”是育人的表现,所以教师虽被称为教书之人,但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教书,而主要是以教书这一鲜明职业工作形式培养人。“教书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要有好人,第一位的是教好书,在教书中育人。有人如果离开了教书,那么这种育人就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教书是育人的载体,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教书是育人的条件,教书是育人的基础;育人是教书的起点,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教书的归宿,育人是教书的灵魂。应将“教书”与“有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

三、集思广益,做好“教书”与“育人”工作

(一)坚定信心 乐于奉献 主动融入教育

要强化育人意识自觉育人,主动育人。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的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善于寻找思想教育与教材的契合点,使育人工作附着有物,而非空泛、干巴的说教,尽力做到育人与教书水乳交融。

(二)博采众长 务“本”求“精” 提高业务水平

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来考察,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活动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教书”方面,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他们的“解惑”既要满足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渴求,还应关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行为等方面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教学的过程成为“教书”与“育人”一体化的过程。

(三)注重环节 树立宗旨 开展辩证教育

“教书育人”是同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单片是育人的过程,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书育人”的辩证统一,不可忽视任何一方。教学中的“育人”不等于政治思想工作,它是渗透在教学各环节的以科学知识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培养人的过程,因而在方式上是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艺,最大化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作风严谨 言传身教 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单是通过完成教学任务的量的指标来衡量和体现的,其主导作用还会通过人际关系效应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一种无形的号召力,他的言传身教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辐射力,“榜样”教书是一门艺术,要细心发掘,随时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教书育人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习,为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射阳县鲍墩小学 吴亚勇)


江苏苏讯网客服:025-86163400
【责任编辑:陆超】

江苏苏讯网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江苏苏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本网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稿费或要求直接删除,请致电025-86163400 ,联系邮箱:724922822@qq.com。